旋耕机之家(xuangengji.com.cn)欢迎您来厂考察洽谈

旋耕机

首页 > 旋耕机

旋耕机和拖拉机可以联接吗:黄河岸边好光景

2023-02-21 10:10:02 阅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为鲲鹏新村新房。 李 跃摄 图②为村民王冬梅(左一)等在拍摄视频。 李 跃摄 图③为村民程冠军在瓜田摘瓜。 潘若松摄 制图:赵偲汝

“你问现在和过去有啥不一样?一句话:过去根本没法比!”

跟山东东明鲲鹏新村村民王金华第一次见面,直爽的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那是啥环境、啥条件啊?”她说:“你是没见过俺原来住的村子、房子,咋能和这里比?”

王金华一家从紧挨黄河不到1公里的北王庄村,搬到现在高耸平坦、敞亮洁净的鲲鹏新村,整一年了。

“看看俺这里,跟城里比一点都不差!”说话间,她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其实,我也是被吸引过来的。尽管整个新村都是统一规划设计的,一栋栋联排别墅白墙黛瓦、古朴典雅,看上去整齐划一,但走在宽敞的街道上,仍看得出王金华这处院落的与众不同。门口、围墙甚至2楼的阳台上,摆了足足几十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粉的,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这套房子建筑面积175平方米,上下两层,还带60多平方米的小院,布局很合理,一家人住着够宽敞了。”

聊起过去,别提老辈人了,就以她的经历,就能好好说道一阵子。原来的北王庄村就像河滩里的一座孤岛,七零八落地散布着各家各户垫起的房台。台上房屋破旧不说,多数院子里也是又脏又乱。房台之间的道路像条壕沟,坑坑洼洼,每逢大雨,泥泞不堪,街道变河流,严重时连上邻居家串个门都得划个小船去。

“滩里人过去苦啊!不仅出门难,上学、看病、吃水、用电、浇地……哪样都难!”陪同采访的村妇联主任陈学美接过话茬:“当然,最大的担心还是安全问题。过去每到汛期,大伙儿总是提心吊胆,没睡过安稳觉。”

从青藏高原奔流万里而来的黄河进入下游,水势渐缓,但也成了“善淤、善决、善徙”的“悬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曾造成不少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治黄史册掀开了新篇章,历经70多年的建设,如今堤防日益坚固,黄河安澜已由梦想变成现实。但在防汛大堤与主河槽之间的滩区,因情况特殊,一直水患未除。为躲避洪水,在这里,百姓盖房前必须先把地基垫高,建一座房子就要垫一座房台。“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曾是滩区人的生活写照。

东明被称为“黄河入鲁第一县”,拥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河滩,王金华所在的菜园集镇有14个村庄都在滩里。王金华结婚后和丈夫种了几年地,就在镇上开了间门市做生意。等小有积蓄,急于摆脱滩里生活的他们,关掉门市,又在县城买房开起了出租车,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

没想到,改变悄然发生,这几年一直听同乡人说的滩区迁建真的实现了。直到走进选定的新房,她才相信眼前的一切,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新村、这个院落。

鲲鹏新村由原来的8个自然村组成,人口4589人,建设房屋1118套,如今已全部入住。鲲鹏新村的名字取自庄子《逍遥游》,有“大鹏展翅”之意。

如今,像鲲鹏新村这样的新村台,在东明县就有24个,宛若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滩上,蜿蜒的黄河像一条灵动的绸带将它们串联起来。每处村台都以省级美丽村居示范点标准建设,“一村一韵,一村一品”。

“在这里生活,比在城里还方便。”在县城里生活过的王金华对此很有发言权。“看看,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饭店……啥都不缺。更重要的是,以前需要到镇上、县城办的业务,如今大部分在村里就能办了,不用再多跑腿了。”

党群服务中心造型别致大气,楼内便民服务站、警务室、图书室、青年之家甚至矛盾调解室等,一应俱全。楼前是近80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广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经常在这里上演。

在便民服务站,几台崭新的智能化自助服务机颇引人注意。村党支部委员王银洞介绍,为解决滩区群众“距离远、办事难”问题,鲲鹏新村打造数字乡村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医保、社保、公安、交警、民政、卫健、行政审批等16个部门为民办理事项,实现远程连线,将政务服务窗口延伸到村里。小到出具证明、咨询业务,大到证件申报审批,都能集中到每个村台服务大厅“一站式”办理。对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力外出务工家庭,村里还成立了由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随时上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从王金华家往西不到百米,68岁的张法旺正在门前广场上和几个村民聊天。他家住的是210平方米的3层楼房,是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张法旺家院里的一角种了一畦蔬菜,架上黄瓜、豆角果实累累,架下小葱、辣椒郁郁葱葱,整个小院一派生机盎然。

张法旺的儿子常年在外跑运输,他和老伴、儿媳种着滩里的8亩地。

“现在种地省事多了,犁地、施肥、除草、打药、收割,都能用机器干。像今年麦收,用收割机两三天就全收完了,以前至少要忙活一个多月。麦子收成变好了,人却一点也不累。俺生活在黄河滩,真是赶上了好光景!”说起现在的生活,张法旺满意得很。

离开鲲鹏新村,驾车沿着宽敞的水泥路继续向滩区深处行驶。

夏日的黄河滩,阳光白灿灿、火辣辣的,蓝天白云下,满眼墨绿,玉米、大豆、花生、地瓜……各类作物正铆足劲努力生长,仿佛能听到它们拔节的声响。

沿途,不时有大型运输车辆穿梭而过,几处裸露的土地上挖掘机正在忙碌。菜园集镇党委组织委员郝瑞党说,这些都是滩里的老村庄旧址,村民搬迁后正在抓紧复耕,今年秋天就可播种。

38岁的郝瑞党大学毕业后就扎根滩区,成了一名乡镇干部,一干就是15年。为了滩区迁建,郝瑞党和同事们常年工作在滩区里、村台上,几乎没休过双休日、节假日,见证了村台规划建设、村民搬迁安家、旧村土地复耕的全过程。她说,这里面浸透着太多的汗水、泪水,当然更多的是感动、欣慰和快乐。

菜园集镇共建设了鲲鹏新村和六安新村两个新村台,滩内13个老村旧址复耕后,全镇将新增2200亩良田。同时,村民搬迁后,与鲲鹏新村紧邻的洪庄老村台建筑和县里其他3个村被整体保留下来,作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车子驶过原杜桥村复耕现场,视野更加开阔,烟波浩渺、奔腾不息的黄河渐渐在眼前清晰可见。

驶入一条田间小路,路旁,一块瓜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油亮墨绿的瓜秧瓜叶间,滚圆的西瓜若隐若现。50岁的程冠军正戴着草帽,汗流浃背地在田间摘瓜,往田外背瓜。见我们到来,他顺手抄起刀来切开一颗熟透的瓜,热情地请我们品尝。

东明是著名的“西瓜之乡”,良好的气候、水源、土壤,给西瓜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在黄河滩里,半沙半淤的良化土,最适宜种瓜。

程冠军说,今年开春他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西瓜,选用的是抗裂耐重茬、高产抗病、大红瓤的红天龙品种。为了保证瓜的品质,他坚持施用有机肥,育苗、压秧、打杈、对花授粉,忙活三四个月,终于到了收获季节。

每天凌晨4点他就早早起床,趁凉快到地里摘瓜、运瓜,一天要倒腾三四千斤,实在忙不过来还要雇人。不少商贩慕名前来收购,车辆就停在地头。他种植的20亩瓜田,差不多有近10万元的收入。如今头茬瓜快过季了,地里套种的辣椒、茄子也开始收获,因与经销公司签订了订购合同,完全不愁销路。

相邻的田地里,种粮大户曹颜江的自走式喷灌机正在玉米垄沟间缓缓移动,高高的喷头喷射出足有50多米长的水柱。水柱在空中散开,形成密集的水滴,均匀地洒在田间,完全不需要人工操作。这场景,让出身农家、从小干惯农活的我也看呆了。

曹颜江看到我吃惊的样子,憨厚地笑了:“想不到吧?我一个人种了300多亩地,都是从其他农户手里流转来的。”他说,家里喷灌机、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三轮车啥都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就连喷洒农药,也经常使用无人机。平时田间管理自己一个人就能忙得过来,只有特别忙的时候,家人才来搭把手。

附近绿源农场的穆春平也是位种粮大户,他家就在菜园集镇的傅寨村。1997年他到北京创业,一去就是24年。在公司业务风生水起之时,有次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巨变,穆春平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21年,57岁的他把公司交给女儿打理,自己在黄河滩里租地搞起了现代农业。他看中的就是这里优质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和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

在流转的500亩土地里,他建了150个新型大棚,种上了良种西瓜、贝贝南瓜,还有鲜食玉米、甜糯玉米、水果玉米等新品种,目前都到了收获季,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每亩收益都在万元以上。为了带动周边村民致富,他从邻近新村里雇了50多人。穆春平的农场不仅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方式,还制定了无公害、纯绿色种植标准,甚至“请”来一批特殊的“客人”——6箱蜜蜂,放养在农场里,让它们给作物自然授粉。

离乡20多年,如今的黄河滩,让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河滩还是那个河滩,但眼前的一切已变了模样。他每天侍弄着农田,也与滩里的小动物们成了“朋友”。他发现很多小时候常见但后来消失的动物又回来了,还来了不少从未见过的新“朋友”。特别是到秋冬季节,大约会有近2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其中不乏珍稀鸟类,黄河滩成了它们的乐园。它们在这里栖息、觅食、翱翔、嬉戏,成为滩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滩里人祖祖辈辈与黄河为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他们。过去,他们敬黄河、爱黄河,但也怕黄河、怨黄河。如今,“悬”在头上的水患解除了,人们心里感恩这个好时代,对黄河、对家乡的爱,也变得更加深沉、浓烈。幸福的生活让人振奋激昂,让人舒心欢唱。

在鲲鹏新村,热情开朗的王金华是快乐的焦点。每到晚上,她家的小院都热闹得很,十几个姐妹聚在这里,唱歌、表演节目,随手拍下一段段视频发到网上,记录、传递着滩里人生活的美好。

白天,这些姐妹各有各的工作,有的在邻近工厂,有的在致富车间,有的在家里干些手工活计。到了晚上,大家就欢聚在一起。

和她们相比,在距离鲲鹏新村不到5公里的高村,一支视频团队显得更“专业”,“名气”也更大。我们来到高村,4位主创人员中的3人正聚在她们的拍摄“基地”——一处简陋的小院里。一问名字:王冬梅、胡晨丽、周瑞菊,有事没能赶过来的那位叫李少丽。

这几位中,最出名的“网红”还要数王冬梅。

这几位姐妹拍视频的想法由来已久,但真正行动起来是在2020年12月。“整天在手机上看人家拍得好,俺几个也想着拍。大家相互打气,鼓足勇气拍了第一期。”最先提议的胡晨丽说:“一开始都不好意思,拍得也确实不咋样。但拍着拍着大伙找到了感觉,越拍越上瘾了。旋耕机和拖拉机可以联接吗”

自从拍了第一期,她们几乎每天都拍。每天拍摄、剪辑、合成、发布成了必修课,到现在已经拍了560多期。

谁写剧本?导演是谁?摄像师呢?灯光师呢?音响师呢?……我抛出的这些问题,引来她们一阵哄堂大笑。“你问的这些啊,都在这里呢!”

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介绍,我了解了她们的基本分工和流程:选题有时是某个人的提议,大家同意就开拍,有时是坐在一起共同商量确定的;导演真没有,各自随性本色出演;摄像师是谁不出镜谁来干,如果遇到大家同时出镜,就拉个邻居来拍;设备就是一部手机,光是自然光,声是同期声。胡晨丽最热心也最能干,前期策划、后期制作、打字幕、上传发布,基本上都是她。

“网络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看到了我们。我们是农村人,讲述身边欢乐的农村事,用爱传递农村人的乐观向上。”这是她们在网络上的自我介绍,也是她们的创作原则。她们说,滩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也是当代新农人的职责。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故事,通过她们操着方言风趣幽默的表演,呈现的全是滩区人原汁原味的本色生活。

出了胡晨丽家的小院,河滩里的农田是她们的另一主要拍摄场所。收麦、薅草、锄地、浇水、施肥、挖蒜……这些就是她们日常干的农活;剜马蜂菜、掰嫩玉米、摘鲜豆角、下河捉河蚌……劳动之余,田间乐趣非常多;腌西瓜酱、做凉面条、煎槐花饼、制面瓜曲、蒸红薯叶馍、漏酸汤面鱼……看似平平常常的家常饭,成了诱人的乡间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接地气的作品赚足了人气,目前她们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突破了57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了反映滩区生活,她们还紧跟形势,多做一些应时宣传,疫情防控、防煤气中毒、防溺水、倡导尊老爱幼、促进邻里和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满满的正能量。

告别“水窝子”,搬进新房子,奔向旋耕机和拖拉机可以联接吗新生旋耕机和拖拉机可以联接吗活。大河奔流远,幸福歌未央。一幅幅新的画卷正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20 版)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

相关推荐

  • 旋耕机品牌大全

  • 最新旋耕机信息

  • 联系我们

     

    18215288822
    1658848789@qq.com
    18215288822
    qiepianj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