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大队里有了第一辆拖拉机,学拖拉机的是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当他们从城里的农机局开回到大队时,引来了众多看热闹的人,一些小孩子更是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围着这个铁家伙,用手摸摸两只亮晶晶的大眼睛,有的还按一下喇叭,大伙可高兴了。
一些上的年纪的社员就问小伙子,这东西能够耕田,它的犁又在哪里呢?有的大妈也不相信,这样的东西能在水田中耕?
开拖拉机的小伙子,一时也回答不了这么多人的问题,只是傻笑着,他们的心里很美,因为大队培养他们作为拖拉机手后,一直就盼望手扶拖拉机旋耕机尾轮升降着什么时候能真的开上拖拉机,一直等了有半年多的时间,上级的农机局终于将分配指标落实了下来,只要2300元钱就可以买回杭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东风12 型手扶拖拉机了。
大队部经过讨论,尽快将这台拖拉机买回来参加春耕,两个小伙子领到了会计处的现金,这是他们从小到大拿到最多的钱了,那一张张的十圆面值的大团结钞票,整整的一大叠,老支书和大队长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让他们一定要将钱放好,这是全大队的全部家当了,千万不能出了差错。
他们两个商量着,用一只麻袋将这些钱包了,然后夹在腑下,乘着公交车来到了城里,到了农机公司,拿出了分配单子,开好了发票,到仓库去提货,这一辆辆崭新的拖拉机就由他们挑选了。
根据培训得来的知识,年轻人就起动了柴油机,听着那柴油机突突地发出清脆而有力地声响,再检查一下机油指示器,离合器、传动轴结合旋耕机,看着这新的拖拉机一切运行正常,就算挑好了,然后开着回到了村里。
这台手扶式的拖拉机在当时也算得上生产大队最大的家当了,大队部特意造了一间停机房,还配备了盛放柴油的大缸,也按照拖拉机手的要求,添置了一些机修工具,这两个小伙子开着它真的很神气,远比如今开宝马,奔驰的幸福感更强。
根据培训的要求,新车必须经过磨合,摩擦掉机器零件的毛刺,才能加负荷运作,于是他们将拖拉机停在机房内,起动了柴油机,用中速运转了一天一夜,然后放净了机油,清洗了油底壳,果真有一层亮亮的铁屑。
眼看着春耕就要派上用场,他们又去供销社购来柴油,倒在大缸中沉淀,这样的柴油能保护机器的供油系统,使用寿命会更长。没多久,麦收之后,早稻就要开始插秧了,大队部就让他们来到麦田里进行作业,他们开着拖拉机来到了地上,此时需耕作的地上早已放进了水,那两个铁轮子碾上了这泥泞的地上,然后加大马力接合旋耕机,突突突的机器声与旋耕机的甩出来的泥土,没多久就将扶着它走的机手弄得像只泥猴,那些刺脚的麦茬更是让他们感到痛苦不堪。
这手扶拖拉机真是的,机器走在前面,机手操作跟在后面,这与赶牛又有何区别,他们拉着转向的离合器,就这样跋涉在这烂泥之中,这一天不知要走手扶拖拉机旋耕机尾轮升降多少的路。可当他们看着被旋耕的麦田,这泥被打得又细又稠时,看着社员们在这样稠的田中轻松地插着秧苗,心里也有了许多的安慰。
小队长看着机手汗流浃背,浑身泥猴似的辛苦,也好像有点过意不去,就让人送来茶水,还去小店里买上一包烟一些糕点,让他们坐在地头稍歇一会儿,这让机手很感动。
没两天,这两个拖拉机手已经是筋疲力尽了,脚也被麦茬刺得流血,大队长看着也心疼,决定再加人,又叫了四个小伙子,一共六个人去操作这个铁家伙,大家轮流休息,但要做到人息机不息,因为早稻插种只有几天的时间,还说社员们种过机耕的田,大伙都不愿用铁耙掘着种秧了。
两个经过培训的当然成了师傅,他们要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离合器,怎样选择好档位,怎样定好旋耕机的深浅,就这样几个年轻人一边学一边跟着机器走着,有的只弄了一天,就说再也不学了,太累太脏了。还一边骂着做拖拉机的城里人,亏他们想得出来,让人跟着拖拉机走,真是太坏了。
也可能是拖拉机手的反响太大了,肯定也反映到了拖拉机厂,厂里的技术人员也来到了地上,想办法如何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经过一番的改进,他们在旋耕机的轴上安放了一个支柱,装上一个座凳,然后在尾轮上装上两块踏板,从此机手可以坐在机上,转向时操纵左右啮合器,然后用脚踩着尾轮板协助转向,这样的技术改进,大大地降低了机手的劳动强度,而且甩出来的泥土也大多在坐位下方了。
人就是这样的聪明,跟着机器走到坐在机器上操作,“一步之遥千里之别”,在上面操作是有些“开”的味道,与开拖拉机有点吻合了。不然的话只能说是“扶拖拉机”的。
春耕结束之后,机手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他们将机器停进车库,进行保养,当时生产大队为机手记上了社误工分,然后再将工分划到所在的生产队里,也算比地上劳动的社员高了一个等级,虽然劳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为了社员们减轻劳力,让水稻种得更好。
保养机器是认真的,他们洗干净拖拉机上所有的泥垢,拆下所有零件,然后一件件地用柴油清洗,将一台拖拉机擦得一尘不染。
六十天后,早稻收割,最热最忙的“双抢”就要来了,这全大队的几百亩地的水稻面积,仅一台手扶拖拉机,压力不知有多大,所以大队书记和大队长就说求机手是最要紧的,要你们耕好田,社员才可插秧,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空闲中你们休息好,在双抢中就要停人不停机,首先要将拖拉机保养好,免得“要紧关头烤潮烟”。
为激励机手日夜不停地耕作,大队部还实行奖励制度,每耕一亩地给机手一毛钱的补贴,几个年轻的机手,当时正是风华正茂,一个个都像小牛似的结实,因为这任务光荣,在当时也讲奉献精神,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完成双抢任务,他们整天在田是“突”“突”“突”的开着拖拉机,这半个多月中,大队的书记和大队长也像牧童一般,整日围在机器周围,为机器送柴油,为机手送水,还要协调各生产队的先后关系,要知道拔起的秧苗要是在水中泡上一天,秧苗就发霉了,这就会让晚稻收成受到损失,所以只有做到人息机不息,以最短的时间耕好早稻田,所以最要紧的是维护好机器,在“双抢”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要说当时的工人阶级,也真的与农民兄弟心连心,有一次我们的拖拉机主轴烧坏了,可这样的大修机手没有弄过,一个电话打到农机部门,没多久,厂里的老师傅就带上零件赶到田头,在太阳下紧急抢修,他们用熟练的技术,没两个小时就修好了,让机器重新复活,几乎所有的社员都被他们感动了,而他们也很乐意为农民兄弟服务,因为这机器就是他们生产的啊!
这拖拉机耕的田,与手工掘的地真的不一样,它耕得深而匀,泥打得很细,秧苗的成活很高,自从有了拖拉机后,每年的水稻都获得了丰收,大伙尝到了机械化的好处,都说“耕地不用牛”的时代真的到了。随着集体经济地进一步壮大,大队已经不满足仅仅是一台手持拖拉机了,没几年就添置了上海产的丰收35型拖拉机,这两个高的巨大轮子,舒适的驾驶室,灵巧而省力的、操纵系统,将田耕得更深更好,那一片黑油油的土地在胶花轮下显得更加的美丽,开着这样先进的拖拉机手,真的名副其实了。在当时有多少姑娘羡慕这样的拖拉机手,一是因为这些年轻人有技术,二是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开不了拖拉机,三是拖拉机手不同于整日蹲在地上劳作的同龄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尊敬。所以那时候的拖拉机手要订门亲很容易,而且都是村里姑娘中的佼佼者,这不是吹牛的。
可惜啊!这种大型的农机具,到了分田到户之后,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你想那一家一户的地,哪还用得上拖拉机,那整块的大田都被分作了一条条,一块块的,你想让丰收35型调个头都难,这些用全体社员积累起来的家当,到头来只得当作烂铁贱卖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仅卖了几百元,一台丰收35型只卖了2000元钱,大伙好心痛,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时的社员,如今的村民,重回到了铁耙时代,有的也买上了微型拖拉机,只不过是一个人就能搬动的那种,小得像一只蛤蟆,“得得”地翻着可怜的承包地。
而那代拖拉机手也进入到了老年人的行列,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火红的时代,开着拖拉机驰骋在家乡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