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机之家(xuangengji.com.cn)今天给各位分享兴安旋耕机: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分等结果分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兴安旋耕机: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分等结果分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路旋耕机:旋耕机在国道上行驶,我的车在后面追尾,旋耕机有责任吗
2、兴安旋耕机:免耕播种机行业好不好?如何选择免耕播种机呢?
3、兴安旋耕机: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分等结果分析
公路旋耕机:旋耕机在国道上行驶,我的车在后面追尾,旋耕机有责任吗 ♂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中追尾的责任认定如下:
1、后车撞行驶中的前车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后车承担全部责任;
2、夜间前车没有尾灯,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3、前车在道路上停车后未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设置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4、前车在道路上停车后按规定开启了危险报警闪光灯并设置了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后车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5、前车超长且未按规定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次要责任,后车承担事故主要责任;
6、前车倒车或溜车撞后车形成的追尾交通事故,前车承担事故全部责任。法律依据:《》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书。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发生死亡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前,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公开调查取得证据。证人要求保密或者涉及国家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证据不得公开。当事人不到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记录。
第四十八条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
(二)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
(三)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及事故形成原因的分析;
兴安旋耕机:免耕播种机行业好不好?如何选择免耕播种机呢? ♂
可以肯定的说,近几年免耕播种机在国内是非常火的一个农机品类,有300多家公司进入这个行业,近几年需求量在快速增加。
但是免耕播种机仍是一个小众的农机品类,它与传统穴播种机、精量播种机、条播机等相比,很多人不熟悉,所以显得有些神秘。
本文为大家详细的介绍这类产品,以揭开其神秘面纱。
1928年乌克兰黑风暴和1934年、1935年被称为“人类十大灾难”美国黑风暴之后,美洲和欧洲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和免耕播种技术。
随之免耕播种机开始在美洲和欧洲兴起,所以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免耕播种技术及播种机在欧洲和美国开始普及,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市场。
近几年免耕播种机技术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免耕播种机也开始快速普及,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国内免耕播种行业,以及探讨如何选择免耕播种机
说到免耕播种机,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免耕播种,而弄清楚免耕播种先要弄清楚保护性耕作。
这些概念是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关系,分析的时候需要象“剥洋葱皮”一样,从外向内分析,否则看的人和听的人都是一头雾水。
(一)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什么又是免耕播种?
1、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 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在国内推广具体讲,尽量多的秸秆覆盖,尽量少动土。秸秆覆盖量是指播种后地表覆盖面积30%以上。
(二)什么是免耕播种?
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种。具体说,免耕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地或旋耕,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在农机作物生长过程中不使用或少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技术。是一种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
(三)保护性耕作和免耕播种的好处和优势
1、培肥地力
连续多年的秸秆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会逐年累积,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以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也会增加。有机质积累主要在表层0-5CM,全秸秆覆盖5年之后,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
2、保护耕地
农作物的秸秆长年被覆盖在地表上,等于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可以预防风沙把地表的有机质带走,也可以防止降雨时水对土壤的侵蚀。
据数据统计和实地测量,保护性耕作可以平均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以上,在北方地区非常有价值。
3、改善土壤生物性状
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耕作次数减少,保护了土壤生物和微生物。
据吉林地区连续5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区测算,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120多条,常规耕作只有7条,是常规耕作的17倍。
大量蚯蚓等生物活动,对疏松土壤、加快秸秆转化、促进土壤熟化起有益作用。
4、蓄水保墒
秸秆覆盖一方面是保护土壤里水分不会轻易蒸发到空气中,另一方面是阻止下雨后的径流,可把更多的雨水留置在土壤里,另外也强化了土壤的水分渗透能力。
5、保护环境
大面积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的抑制沙尘暴,另外秸秆还田或综合利用,可以减少秸秆焚烧产生的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
6、节能减排
保护性耕作对农民是有实在的好处。除了可以增加收益之后,更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机器进地次数,减少机器使用成本,减少对土壤的压实和破坏。
东北地区玉米免耕播种可以减少进地3次,减少油料消耗1/3左右,秸秆还田5年以上的地块,可以减少化肥施用20%左右。
7、稳产高产
这点最重要,对于农户,最关心的是庄稼收成和自己的收入。
事实证明实施免耕播种可以保持持续的稳产和高产,尤其是在干旱年份比常规耕作更能不受干旱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增产的作用,在吉林某县的试验基地,一般平均产量比照高于5%至10%左右。
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保护性耕作以及免耕播种好处多多,无论对环境,抑或是农户的收益都有非常明显好处,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介绍承担免耕播种任务的免耕播种机。
(一)免耕播种机介绍
免耕播种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用排种器分类,可以分为指夹、气吹式、气吸式,而按耕作作物不同又可以以分为玉米免耕播种机、小麦免耕播种机、水稻免耕播种机等。
本文我们主要按在播种器部位实现免耕播种的方式的分类,介绍几类国内在用的主要机型。
1、铁(硬)茬免耕播种机
铁(硬)茬免耕播种机又称为窄型开沟器式,主要用在小麦的免种播种上,河南、山东、河北、西北等地能适用。
该机型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入土部件是窄行开沟器,能够同时实现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工序。开沟窄,扰土面积小,一般是种下正深施肥,是目前理想的免耕播种机机型。
从试验调查的情况看,该型式的免耕播种机适用于一年一熟地区。
秸秆量较小时实现小麦免耕作业,在一年两熟地区小麦茬地播玉米种作业和一年一熟地区玉米茬地播种玉米作业,且播种效果较好,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应用很广,但是在秸秆量较大的情况下,小麦播种机的通过性能不够理想。
2、带状旋耕免耕播种机
带状旋播机是通过开沟器前设置旋转刀具,在作业时完成秸秆还田、灭茬,对地表形成浅旋带,从而减少机具播种作业时的拥堵。
从试验调查情况看:带状旋播机适用于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麦、高粱、豆子作业,秸秆无论是直立地、茬地还是秸秆还田地均可使用。
但在玉米秸秆地播种小麦时,由于秸秆量大,对秸秆进行1~2遍还田作业播种效果会更好些。带状旋播机因需对地表进行条带旋耕处理,因此,动土量较大,且播种后形成垄埂和垄沟,需控制好播种深度,在出苗前不宜浇水。
3、圆盘切刀式免耕播种机
圆盘切刀式免耕播种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圆盘切刀切断地表的秸秆和杂草,入土开沟。根据圆盘切刀的数量可分为单圆盘和双圆盘切刀两种,根据圆盘切刀的驱动形式可分为动力驱动和不带动力驱动两种形式。不带动力驱动的机具主要是靠自身的重量使圆盘刀对秸秆切割并入土开沟。
目前从国外进口的大型机具基本都是这种型式,如迪尔和大平原的机型,我国目前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制的机具,如吉林康达公司的2BMQF-5、2BMZF-2,现代农装2BMG-24、现代农装6115等机型也是这种型式。
另一种型式是我国研制的带动力驱动的,用动力驱动圆盘刀对秸秆切割并入土开沟,这种型式对刀磨损较为严重。
(二)政策支持,免耕播种机行业迎来最好的时机
可以说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就没有国内的保护性耕作和免耕播种,十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几十个支持性文件和相关制度,并且累计投入了几百亿元。
今后重点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
该行动计划指出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兼顾大豆、小麦等作物生产。
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另外还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的方案,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响应国家的政策,第一时间出台了本地的保护性耕作落地方案。
计划2020年全区确定8个县实施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到2022年,整体推进县保护耕作实施面积原则上超过该县适宜面积的50%,在县域内形成技术到位,运行可持续的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
黑龙江省也是第一时间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出台了《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玉米生产为重点,兼顾大豆等作物生产。
2020年,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200万亩。到2025年,全省实施面积力争达到5200万亩,占到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撑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奠定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的物质技术基础,激发广大农民和地方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
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我省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三)竞争激烈,品牌众多,产品良莠不齐
在国内播种机有7个大的品类,其中免耕播种机占比达35%,是播种机里第一大品类,近几年免耕种机的单机补贴额度远高于常规播种机,一些地方还有累加补贴,加起来超过了50%。
高额补贴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免耕播种机行业,原来生产常规播种机的现在也进入了这个行业。
目前免耕播种机是国内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2019年有310家生产企业,平均到每家有135家销量,可见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很多小企业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处于亏损边缘。
免耕播种机在全国分布很分散且呈区域分布性特征,大多规模小,没有核心技术,所以目前产品良莠不齐,用户选择时要特别小心。
与传统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成熟的、大类农机不一样,免耕播种机属于小众农机,很多新用户并没见过这种农机,所以选择起来会有难度,笔者在这里提供一些购机的攻略。
(一)依据当地的种植模式选择机型
几种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建议选择的机具类型。
1、一年一熟地区小麦地播种小麦的种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目前对前茬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秸秆粉碎覆盖、留根茬和对地表进行浅旋处理后播种小麦。
无论哪种方式,前茬小麦产量在每亩200公斤以内时(植被量约0.6kg/m2以下),选用窄型开沟器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即可,产量在每亩200-400公斤时(植被量约0.6-1kg/m2),免耕播种机容易出现堵塞,需选用带状旋播机。
2、一年两熟地区玉米收获后播种小麦的种植模式
目前对前茬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玉米收获后留直立秸秆和秸秆粉碎覆盖两种情况。由于玉米的秸秆量大,小麦的播种行距较窄。
这种情况是保护性耕作中播种难度最大的一种种植模式,播种小麦时,播种机具应选用带状旋耕免耕播种机。
3、一年一熟地区玉米收获后播种玉米的种植模式
目前对前茬玉米秸秆处理方式主要有:玉米收获后留直立秸秆、秸秆粉碎还田和留根茬三种情况,留直立秸秆和秸秆粉碎覆盖模式下进行播种时,需要选用带状旋耕免耕播种机,在留根茬地播种玉米时,选用玉米铁茬播种机即可。
4、一年两熟地区小麦收获后播种玉米的种植模式
这种情况是对播种机具要求相对较低的一种种植模式,机具的通过性相对较好,目前有不少型式的铁茬播种机均可满足使用要求。
(二)依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农艺选择机型
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艺,选择免耕播种机时应依据当地的农艺选择。
灌区或水浇地应考虑要求机具有起垄装置,同时要考虑畦宽和机具作业幅宽之间的匹配;施肥量较大的地区应考虑选用种费分施方式的免耕播种机。
如果当地的行距特殊,应考虑机具行距可调整的范围,播种油菜和牧草时要充分考虑对播量和播深的要求;机具配套动力也是应注意的内容。
(四)选择经过长期验证的成熟机型
目前研发出来的免耕播种机的机型很多,其中一些型式的免耕播种机相对较为成熟,机具的性能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可靠性相对较好,另一些机型则仍处在试验验证完善阶段,性能指标不够稳定或是尚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可靠性还不过关。
选用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保护性耕作项目县来说,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较为成熟的机型。目前相对成熟的机型有铁茬玉米免耕播种机、硬茬小麦免耕播种机和带状旋耕免耕播种机。
(五)选大品牌的成熟产品
随着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范围的扩大,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保护性耕作机具呈现出较好的市场前景,各地纷纷开始扶持自己的生产企业。免耕播种机的生产企业由实施初期的十几家发展到目前的310多家。
由于免耕播种机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从产品研制到产品相对成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因此,早期开发研制出来的免耕播种机产品,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已相对成熟的。
建议用户选择每年在农机购置补贴系统里排名靠前的品牌的产品,如上图2019年补贴系统里公开数据里梳理出来的销量排名前10的产品,这些用户是市场上用户认可的,可以放心购买。
总结:目前免耕播种机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但竞争也非常激烈,国内有310多家生产企业,用户选择产品有较大难度,但是笔者给用户提供了几条选购免耕播种机的建议,希望能帮助用户选上满意的产品。
兴安旋耕机: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分等结果分析 ♂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与8 个省区和两个国家接壤。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西与甘肃省毗邻;东连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南接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7 °10ˊ~126 °12ˊ,北纬37 °30ˊ~53 °20ˊ。东西跨经度29 °02ˊ,长达2400千米,南北跨纬度15 °50ˊ,最宽处约1700千米,国境线长4200千米,土地总面积115.51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疆土总面积的八分之一。
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地貌
大地貌由东向西或从南向北呈现平原、山地与高原镶嵌排列的带状分布。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于中部,东部与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相连,西部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遥相呼应,构成大地貌的“脊梁”及自然条件地域差异界线,把自治区分成山带外侧的内蒙古高原,山带内侧的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特-河套平原,中间山地丘陵地带,岭东丘陵平原区,西南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高原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2%,山地占20.8%,丘陵占18.24%,平原占8.5%,河流湖泊水面占1.26%。
1.2 气候
内蒙古主要气候特征一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热,春温骤增,秋温剧降,寒暑变化剧烈,年较差和日较差大,热量偏低,无霜期短,热量资源能满足一年一熟制的需要;二是降水少而集中,地区分布不平衡,变率大,保证率低,东西部差异明显;三是干旱、风大、沙多,不仅是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也为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四是雨热同期,秋温和降水有效性高。年日照时数在2500~3400 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6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年较差在34~36℃,日较差在12~16℃之间。主要农业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6℃,大兴安岭北部年均气温低于-4℃,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盟年均气温6~8℃。全区≥10℃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80~150天。大兴安岭北部地区≥10℃积温低于1400℃。境内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每年的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大兴安岭东部年降水量在400~500 毫米。岭西大部分地区低于350 毫米,西部地区在150~350毫米,最西端的荒漠区在25~50 毫米。年蒸发量在1000~3000 毫米,是降水量的3~5倍,全区大部分地区冬春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大风日数超过15天,个别年份在40天左右。
1.3 土壤
内蒙古土壤分布规律是:东北向西南沿经向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呈弧形地带分布;南北沿纬向依次为:褐土-栗褐土-黑钙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呈纬向地带分布。此外,还有非地带性土壤,如草甸土、潮土、盐土、碱土、风沙土等分布于全区各地相应的地形部位。
1.4 资源
内蒙古境内水资源分布与地貌、降水条件密切相关,大体上自大兴安岭以东,阴山山脉以南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区属外流区域,主要由嫩江、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永定河、滦河、黄河等六大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较发育,水资源较丰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阿拉善高原区属内流区域,主要由乌拉盖河、塔布河、黄旗海、岱海等水系组成,流域内河网不发育,水资源短缺,并且有相当面积的无流区。全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58条;大小湖泊1000多个,多为内陆湖,集中分布在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水面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个。全区现有地表水资源约370.96亿立方米,在地区分布上具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规律。东北部约占总水量的88.6%;中西部地区仅占11.4%。此外,黄河过境水量年均315亿立方米,内流水量19.50亿立方米。按地下水储量和埋存条件,境内大体可分为丰水区和少水区两类。全区地下水淡水净储量为137.89亿立方米。
1.5 社会经济情况
据2000年统计,全区总人口为2372.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001.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20%;乡村人口1371.30万人,占57.80%。农业人口1535.4万人,占64.72%;非农业人口837.0万人,占35.28%;乡村劳动人口695.46万人,占29.31%;农业从业人员463.0万人,占19.52%。国内生产总值1401.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872元,农牧民家庭人均收入2038元;工业生产总值556.2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16亿元。粮食总产量1241.88万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2800千克/公顷;主要经济作物油料产量116.37万吨,甜菜产量141.28万吨,瓜类产量161.68万吨,蔬菜产量759.87万吨。年末牲畜总头数4912.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43.40万吨,奶类产量82.99万吨,禽蛋产量24.41万吨。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350.25万千瓦,机电井数量28.09万眼,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17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75.69万公顷,农村牧区用电量21.30亿度,化肥施用量74.75万吨。
2 耕地利用现状
2.1 利用结构
据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总面积11550.92万公顷,其中农用地9569.5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建设用地165.84万公顷,占1.44%;未利用地1815.50万公顷,占15.71%。农用地中耕地759.16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57%;园地7.20万公顷,占0.06%;林地2048.79万公顷,占17.74%;牧草地6660.71万公顷,占57.67%;水面93.72万公顷,占0.81%。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4.65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99%;交通用地33.50万公顷,占0.3%;水利设施用地17.69万公顷,占0.15%。草地是内蒙古的基本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其次为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17.47%和15.71%。
2.2 利用特点
2.2.1 土地利用宏观成带性
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突出的表现为宏观成带性分布规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农牧林界限。山地以东、以南地区为农牧林交错用地类型区,山地以北、以西为牧业用地类型区,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为农耕地集中分布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山地及大兴安岭北端为林业用地类型区。由于地貌及地表物质的局部差异,土地利用同时表现出次一级的带状分布。如赤峰、通辽地区以西辽河平原为中心,呈半环状结构;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包头地区由于阴山东西延伸,土地利用呈现出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鄂尔多斯、乌海地区表现出自高原腹地牧业用地,依次为沙地-丘陵农牧交错用地-沿河平原农业用地的带状分布规律。
2.2.2 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性
内蒙古土地利用结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而且用地布局、方式以及生产水平地域间都有较大的差别。就各盟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看,表现为阿拉善盟、乌海市难利用地——草地型,锡林郭勒盟——草地利用型,呼伦贝尔市——林地-草地利用型,兴安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市——草地-林地-耕地利用型,通辽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草地-耕地-林地利用型,呼和浩特市——耕地-草地-林地利用型6种明显的类型差异。从利用方式和效益方面看,耕地的耕作方式东部区以大田垄作为主,中、西部地区以条播为主;农作物品种东部区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小麦、油菜为主;中部区以小麦、玉米、马铃薯、莜麦、胡麻为主;西部区以小麦、玉米、油葵、甜菜为主。东部区由于雨水较多,土质较肥沃,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即使旱作产量也较稳定,而且效益较高,成本较低;中部区由于地上、地下水都比较贫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物产出水平不仅低,而且极不稳定;西部区降水量小,属无水即无农业区,但有得天独厚的黄河过境水,凡有浇灌条件的耕地或人工草地,生物产量高且稳定,可成本相应要比中部区高。
2.2.3 土地利用的农牧林交错性
农牧林交错区位于种植业用地区和牧业用地区之间,是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共有旗(县、市、区)16个,土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4.9%,耕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4%。这种土地利用的农牧林交错,表现在宏观上由于气候的半干旱性,中观上地貌的梁原性,微观上物质的多样性,以及人口的蒙、汉多民族居住性,由于气候、地貌、土壤、人口、民族构成的交错,决定了宏观-微观的农牧林交错带与交错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斑块分布的特征,即农林、农牧、农牧林多种类型的交错。
2.2.4 牧草地、未利用土地比重大,土地利用表现出宏观原始性
内蒙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一直以牧用为主。近一百多年来,虽然农业从不同方向向草原渗透,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及民族习俗等种种原因,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牧草地利用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6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其次是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71%,表现出土地利用的原始性。
2.2.5 人均用地占有量的总体富裕性和地区差异性
全区2000年人均土地面积4.8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32公顷,人均林地面积0.86公顷,人均草地面积2.81公顷,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内蒙古土地人均占有量总体的富裕性预示着土地的可开发潜力还较大。从地区看,全区各盟市人均土地可划分出四个数量级,即人均0.67公顷以下,有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包头市;0.67~6.67公顷,有赤峰市、通辽市、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兴安盟;6.67~66.67公顷,有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66.67公顷以上只有阿拉善盟。可见,人类开发土地与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
2.2.6 土地利用率高,土地生产效益低
全区已利用土地为9735.4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4.29%。其中农业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2.85%,非农建设用地占全区用地总面积的1.44%,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71%。土地利用率比全区平均利用率(74.2%)高10个百分点,但土地生产效益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值,内蒙古为1212.73元/公顷,全国为2516元/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20%。
3 农耕地分等结果分析
3.1 分等结果
据2003年进行的农耕地分等结果,全区耕地总面积为7591634.08公顷,共分为12个等别。其中一等耕地有3529726.56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6.49%;二等耕地有1564225.25公顷,占总面积的20.60%;三等耕地有763148.87公顷,占总面积的10.05%;四等耕地有657021.29公顷,占8.66%;五等耕地有348677.24公顷,占4.59%;六等耕地有308345.82公顷,占4.06%;七等耕地有223104.53公顷,占2.94%;八等耕地有107440.85公顷,占1.42%;九等耕地有59628.15公顷,占0.79%;十等耕地有18468.52公顷,占0.24%;十一等耕地有10622.42公顷,占0.14%;十二等耕地有1224.58公顷,占0.02%。
3.2 等别分布特点
(1)全区四等及四等以上农用耕地面积1734542.40公顷,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22.85%;三等及三等以下农用耕地面积占农用耕地总面积的77.15%。表明自治区农用地总体质量不高,多为中、低产田。
(2)高等别的农用地集中分布在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及城郊结合部,以及黄河、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占全区七等及七等以上耕地面积的90%以上。是全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水资源丰富,农田基本建设好的水田、菜地和水浇地的集中分布区。低等别的农用地境内分布比较普遍,较集中的有大兴安岭南端山地、老哈河-教来河中上游丘陵台地、阴山南北丘陵台地、准格尔-和林格尔黄土丘陵及鄂尔多斯高原区,主要为无灌溉条件的旱耕地及坡耕地。
(3)从地域组合结构看,东部区农用地总体质量高于中西部地区,灌溉区高于旱作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为界,农用地质量东、南旱作区高于西、北旱作区。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7~12等耕地面积5924119.93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79.64%;城郊结合部7~12等耕地面积27353.81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6.51%;黄河、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7~12等耕地面积7370.05公顷,占全区7~12等耕地总面积的1.75%。
(4)从地域组合特点分析,全区好的和较好的耕地集中分布区的基本特点:①地形普遍平坦,土层深厚;②土壤质地多为壤质或偏黏性质,有利于耕作和土壤保肥;③原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耕性较好,有利于农耕作业;④水资源条件,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较高;⑤农业历史较为悠久,使用者有良好的培肥土地的习惯,使耕地已进入良性循环的使用阶段。
3.3 等别的影响因素
3.3.1 农耕地受土地限制因素的影响
全区农耕地等别限制因素主要有: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水利条件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地势及水利条件等,都是造成农耕地等级差别的因素。
3.3.2 农耕地受自然质量因素的影响
由于全区从西到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差异很大,如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气候的逐变、热量递增、水资源占有的不均匀性,都是造成农耕地等别的差异。
3.3.3 农耕地受管理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影响
分等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土地经济系数是土地投入与产出水平的一个检验,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经营方式,因不同的经济生活水平,对土地的投入也各不相同,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文化素质的差异,都是造成农耕地等级差别的原因。
4 农耕地在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耕地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
由于自然条件以及沿袭下来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习惯,所以农用地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在耕地中旱作地多、低产田多、坡耕地多,由于风蚀、沙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肥力低下,耕地产量低而不稳。
4.2 农业生态条件恶化
多年来由于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乱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风蚀沙化加剧,大部分旱地缺乏必要的耕地保护措施。使农田土壤劣质化,水分、养分严重失调,肥力下降。据调查,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2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降低30%以上,速效钾降低20%以上。遇灾就减产,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由于土地生产力低而人口不断增加,集约利用水平低,只有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形成了生态和经济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3 旱地农用投入少,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对农田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偏少,每年施农家肥料的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2/3左右,而且亩施用量少,仅1000千克左右,每亩使用化肥8千克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区水资源短缺,90%的耕地无灌溉条件,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对旱地农业特点认识不足,在水源缺乏、坡耕地多的旱农区没有把扩大水浇地作为改善生态条件的主攻方向,而忽略了以“蓄水、保土、养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所以大部分旱地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农业水利设施条件无明显改善,旱地农业生产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4 种植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不大,粮豆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始终悬殊,经营观念不能紧跟经济发展的速度,大部分农民对种植品种、种植技术等新的经营方式不能很快接受,所以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市场,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5 合理利用农耕地的对策
5.1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做到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对风蚀、水蚀严重和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发展农区畜牧业,突出抓好产业化,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
5.2 增加农业投入
针对全区农耕地存在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劳力、科技等。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合理利用土地,鼓励农民在培肥地力上下功夫,科学使用化肥,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认真贯彻国家《耕地保护》条例,严禁滥占耕地。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5.3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在广大旱作区,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挖掘水资源潜力,旱改水;在不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等高耕作种植技术,建设等高田,有效拦截天然降水,努力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突出解决“旱”的问题。
5.4 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
根据全区的水域特点分区布局,突出抓好优势作物,一是建立优质水稻基地;二是建立优质马铃薯基地;三是建立优质玉米基地,四是建立优质蔬菜基地。通过对全区农耕地分等,把土地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属性进行综合评定,目的是为农村地籍管理,农用地的使用流转、确定农用地征地补偿、土地使用税及合理利用农耕地,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为全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5.5 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依据,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征用土地及其补偿提供合理标准。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