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共话农事、瞩望丰收——
无惧旱涝勤稼穑,换得遍地稻黍香
编者按
秋风吹过希望的原野,喜人信息不断从田间地头传来。9月26日,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已收获25.1%,进度同比快1.2个百分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所肯定的那样,今年,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仓廪丰实的喜悦背后,是一次次躬身大地的艰辛付出,是一个个心血智慧凝成的动人故事。我们邀请四位种粮大户、两位农技人员,在他们的“粮”事里感受大国“粮”策,品味14亿中国人对丰收的渴盼与信心。
陕西省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村民手捧稻谷,露出丰收的喜悦。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种粮大户】
让更优质的稻米香飘万家
讲述人: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
金秋九月,秋收正忙,我们九月丰家庭农场4000亩水稻丰收在即。
往年二三月份,我们就要准备春耕,采购肥料和种子了。可今年3月,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运送农资的车辆进不了村。就在乡亲们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政府及时帮我们开通了春耕备耕绿色通道。肥料和种子全都按时送到田间地头,滞留在外的乡亲也经过严格的防疫流程,坐着政府专车回到了村里,种粮一点儿都没耽误。我还帮周边100多户乡亲一块儿采购了农资,为大家解了燃眉之急。
没想到,今年六七月份,当完成育种、整地、施肥、插秧等工作后,连续阴雨天气又给田间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
那时雨下得特别大。雨水倘若不能及时排出去,禾苗被浸泡超过3天,就会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好在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我们科学管理、有效分水、及时排涝。
2013年,我们建设了“可视农业”示范基地,借助卫星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手段,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看到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测算数据。比如,绿色的部分表示长势良好,红色表示可能遭遇了病虫害,这样的精细化管理,让我们稳产增收信心更足了。
今年,我有幸获得了“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带着乡亲们种好粮,把更优质的稻米端上餐桌、香飘万家。
土里“淘金”,“丰景”无限
讲述人:山东省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
去年秋天,正是玉米灌浆的关键时期,连续下了20多天秋雨,合作社种植的玉米全都泡在水里,真是急人啊。我白天组织工人排水,晚上召开社员会议商量下一步工作。田里满是泥泞,大家二话不说钻进去,一步一滑地加紧劳作。
持续秋汛导致小麦播种推迟了15天,社员们急得坐立不安。我向市区两级农技专家反复咨询,从整地到播种,制定了一整套晚播的技术方案—地块板结怎么办?深松、旋耕、镇压,把土壤调理到适宜播种的状态;有的地块湿度大,发生苗期病虫害的风险很高怎么办?我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严格防范虫害、病害。合作社还购进了立旋式双镇压播种机,播种量由原来的每亩15斤,提高到每亩28斤。
今年春季,小麦苗情整体偏弱。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我一次次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提供指导,同时,加强天气预警,预防倒春寒、夏伏旱等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党的好政策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比如,“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组织全省农业科教力量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把好技术好方法带到田间地头,为小麦稳产高产提供保障。到了6月,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更是达到了836.62公斤。
现在,合作社一步步发展壮大—共有268户社员、220余台套机械设备,经营土地1300多亩。
土里“淘金”,谁说这是梦?
智慧务农,种粮更起劲
讲述人:江西省丰城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应国
今年夏天,丰城持续两个多月高温干旱,可真把我愁坏了,左思右想没法子,只好向镇政府求助。政府紧急购置了150多个水泵,分发给我们这些种粮大户,还组织力量帮我们开挖抗旱井、开发新水源,全力解决秋粮的“燃眉之渴”。为确保“救命水”尽量不浪费,我组织农户们一起清淤、修复沟渠,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水稻可算缓过来了。
我今年41岁,种了近20年田。为了种好田,我到处求学、反复琢磨。2013年,我组织周边乡镇65户农民入股,组建丰城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规模化种植之路。后来,我还购置了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200多台,建成58个总面积达20亩的育秧大棚、3个大粮仓,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
爱琢磨的我,创造了丰城市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向市气象部门定制24小时查询气象服务、第一个使用稻谷烘焙技术、第一个租用植保无人机实施病虫害防治、第一个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还搞了个秀市惠农服务中心,农资直供、测土配方、农机耕插、谷物烘干、农民培训等,老乡们需要的服务都可以提供。这两年,我听说市里在搞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立马联系加入进去了。现在买农资、调农机,只要掏出手机轻轻一点,别提多方便啦。
现在,政府支持越来越给力,技术革新越来越快,农民种粮咋能不越来越起劲!
“老营生”玩出新花样
讲述人:湖南省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立平家庭农场主李立平
2013年,我放下榔头,拿起锄头,“半路出家”开始种水稻。
种双季稻的过程中,我发现,超时晚种的秧苗生长期延后,常会因寒露节气温差大造成减产。如何让后种植的秧苗赶上生长周期呢?经过不断摸索,我最终探索出机插机抛混用法,利用机抛秧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弥补机插秧的时间差,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分期种植、同步成熟,有效避免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减产风险。
种田要集众家之长,更要因地制宜、不断改良。我把农田当成实验室,探索出提高水稻用种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0多项新技术,把种水稻这个“老营生”玩出了新花样。现在,很多技术都被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们学习采用,我心里也很是自豪。
不过,要想发展壮大,还得靠管理。从去年开始,我采用了“统分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统一采购农资、翻耕播种、收割销售,再以村民组为单位将田块划为十几个区,由专人进行精细管理。
今年7月以来,湘乡市遭遇罕见干旱,田间精细化管理派上了大用场。十几名管理人员个个是种田好手,他们随时关注苗情、及时引水灌溉,把各自的责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9年来,从省钱购置第一台农机到水稻种植机械一应俱全,从一人单打独斗到组建专业管理团队,挑上“金扁担”的我,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今后,我会为了心中的“丰收梦”继续前进。
9月27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长岭村村民在晾晒稻谷。刘德军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农技专家】
精心“诊断”,为农田开具减灾处方
讲述人:四川省简阳市平武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科农技人员伍贤惠
水稻亩产500公斤,玉米亩产320公斤……尽管今年简阳遭遇了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农作物产量受到一定影响,可我们和村民一起采用节水抗旱措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秋粮丰收答卷。
今年7月下旬以来,持续干旱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为了抓住抗灾救灾窗口期,我和同事们时刻绷紧一根弦,包村联户、蹲点包片,帮助农户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好田间管理,确保补救技术落地见效。
在我包联的进化社区,7组种植户曾见能找到我,说他今年种植的1.53亩水稻旱情严重,田里都干出了裂缝。走访后,我摸清了进化社区的受灾情况,立即向镇上报告,镇上协调从鸡公山灌区引水到镇里的水库、蓄水池,再通过提灌方式将水引到种植户的田间地头。镇上还全面排查检修了提灌站、滴灌等农田灌溉设施,为的就是让“血脉畅通”、庄稼解渴。
面对极端天气,既要抗大灾、又要减小灾。我们及时分析灾情发展趋势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制定了农技服务工作计划,向种植户编印发放“明白纸”、技术手册、挂图等,做好灾情预警。对于经营大户、集体经济技术骨干、农民合作社、种植农户,则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培训。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我们开出了不同的减灾“处方”。对于受持续干旱影响较大的,我们用多种方式浇灌保苗水,尽最大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对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地块采取中耕、高培土等措施,增加土壤蓄水量,减少田间水分蒸发;对受旱较轻的土块,采取喷施抗旱保水剂等措施,提升作物抗旱能力。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抗防病虫害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大限度挖掘未受灾作物的单产潜力。
为了大地的丰收、农民的笑脸,我们时刻在行动。
科技引路,让种植户心里亮堂堂
讲述人: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指导专家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叶优良
去年7月,河南遭遇罕见大雨。从外地专程赶回郑州的我带着团队分赴兰考、临颍、杞县等地查看玉米等作物受灾情况,快速诊断、快速处理,尽可能减少庄稼损失。实地查看指导、电话微信回复,记不清帮助了多少农户……
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我还担任省科协防汛减灾科技志愿服务种植产业专家兼联络人,指导中牟、新乡、柘城等地开展灾后恢复生产。第一次接到任务,为全省做淹水后小麦施肥培训时,我不禁犯了难。淹水小麦怎么施肥?淹水后的土壤会发生什么变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我立即到新乡、卫辉、浚县等地实地查看,与各县农技专家讨论、向全国专家请教,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河南省淹水晚播小麦的施肥技术培训,撰写了华北冬小麦施肥指导意见,让广大种植户心里亮堂堂。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又受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委托,制定晚播小麦春季施肥指导意见。2月10日,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肥料技术处组织的晚播小麦视频会议上,我一边实地查看路边小麦长势,一边和大家讨论小麦苗情、施肥管理建议。今年6月,受持续高温影响,我们联合新乡市科协开展“抗旱保丰收”系列活动,实地查看近4200亩农田,编写发放《高温天气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建议》1100余份……
从事小麦营养与施肥教研工作27年来,我总对青年学生说:既然选择农业,就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吃得了苦。让人欣慰的是,今天,一批青年人扎根农村,把测土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朋友。我相信,在这片“金土地”上,不但能长出金灿灿的粮食,还能孕育出更多青春向上、充满活力的“新农人”。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任爽、赵秋丽、冯帆、胡晓军、王洋、兰考俯近二手农用旋耕机禹爱华、李晓东、周洪双、王胜昔、张士英、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芦猛、李庆林、熊珵、刘小琴、周红飞)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8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