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湾农民的“种粮观”
记者 李芳芳 王富强
搭好玉米棚,检修完农机具,等着收玉米,村民王海忠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9月20日,清晨6点多,天光未亮,王海忠已经来到自家的玉米地里。他随手掰下一个玉米棒,剥开干透的玉米外皮,玉米粒挨挨挤挤,金黄饱满,煞是喜人。密密匝匝的玉米秆矗立在王海忠身畔,风一吹,吱吱嘎嘎,唱响了丰收的交响曲。
王海忠是崖湾村的一名种粮大户。这些年,种粮是他最重要的“事业”,靠着种81亩玉米,家里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还供养出了两个大学生,辛苦却幸福着。
崖湾村位于灵台县百里镇,这里家家种粮,人人话粮,都说地里刨不出钱,但他们觉得“老实种粮,挣钱稳当”,他们天然有一种倔强的种粮决心,这并非偶然。
年均径流量4200多万立方的达溪河穿村而过,形成了温润的小气候环境,为种植玉米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抵御干旱,又可与自然灾害“掰掰手腕”。
坐拥森林覆盖率高达59.07%的百里镇林区,源源不断的有机质滋润着这片土地,为化肥减量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空间。
凭借着先天优势向土地“要”粮,村民肯付出,大地有回声。
崖湾村,人少地多,但村民仍然很爱惜土地。
全村412口人,共有4760亩土地。达溪河以北川地1350亩是一等地,村南村北山台地3410亩是二等地。
从2014年开始,历经三拨,全民参与,把村南3个山头、村北2个山头的“滚牛屲”陡地都整修成了梯田,玉米产量由原来的五六百斤提高到现在的1100斤以上。
村民江文邦在本村种了113亩玉米,外村租种了76亩地,就连院墙边的一绺地上都种了玉米。
为了进一步扩地增粮,崖湾村人在老庄基复垦上做起了文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润祥算了一下,4年来全村共拆除闲置老庄基56处,加上水路和院墙外的边角地,总共复垦土地67亩,且先后都种上了玉米。
珍惜每一寸土地,是崖湾村人的传统;种好地、多打粮是他们的朴素心愿。
孙润祥说,原来是一家一户耕种,从2008年开始,玉米价格逐年上涨,流转土地种植玉米渐渐成了气候,现在村里的地流转了25%,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8个。
61岁的马玉山种100亩,43岁的丁利军种110亩,36岁年龄最小的丁新军种260亩,72岁年龄最大的聂积良“种不动了”,还剩下12亩,却还有种“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豪迈。
为在有限的土地打出更多的粮食,崖湾村人把科技务田的“密钥”牢牢地攥在手心里。
以前,崖湾村人为了耕田,家家户户养牛,牛比人多,1000多头,撒在河滩,一片灰黄。耕田1牛2人是标配,半晌时间最多耕地2亩,地不敢多种,主要是务作不过来。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普及与提高,手扶拖拉机、中大型马力的拖拉机、播种机相继开进地里,村民“胃口”大开,敢多种地了,村里没有一块“闲地”。在今年撂荒地整治摸底中,崖湾村摸底到的数字为零。
村民丁利军说,现在一年到头,到地里最多去四趟,第一趟犁地,第二趟播种施肥,玉米叶长够四片时,喷施除草剂,第四趟收割。
丁利军去年刚买了履带式玉米收割机,专收山地。今年又花了17.8万元,购置了轮式玉米收割机,专收平地。一亩收割价120元,两台机器一茬能收600亩,抛去成本挣5万元没问题。
籽种的选择,崖湾村人也很讲究。山地选择抗旱、耐贫瘠的金张掖系列,川地选择对土壤水分要求高的潞豫系列。为保质量,籽种都是在县农技中心指定的代销点购买。
庄稼长得好,施肥要科学。崖湾村人在种玉米的过程中摸索出:犁地时多施磷肥疏土壤、增粒种,播种时尿素适量催苗快,施足合成复合肥能更好的保证玉米出苗。
秸秆粉碎还田、机耕深松技术在崖湾村很受追捧,推行多年,土地肥力越来越好。
今年,崖湾村玉米亩均产超过1300斤,全村粮食总产量超过500万斤,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的人均贡献1.21万斤。
讲粮食安全,就来崖湾村转转、看看。新一代农民正沿着父辈的足迹,扛起了保障粮食安全主力军的大旗。
丁东奎今年已经65岁,从2017年起,他36岁的儿子丁新军就表态,准备回家种粮,来接父亲的班。
丁新军原来在外给别人跑长途运输,一年能挣七八万元,够花。但从小在黄土地上长大的他,始终觉得在家里种粮安逸踏实,相信土地里能“刨金”。
2018年,他回家种起了家里的50亩地,还承包了邻村的210亩撂荒地,花了将近1个月时间,整修了地块和上山的生产道路。
作为新一代的农民,丁新军认为集约化、科技化是种粮的关键,他购买了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甩开膀子种起了玉米,去年净收入30万元。
他的勤恳持家,也影响和激励着孩子在学业上追求上进。看着屋内墙上孩子的奖状,丁新军满心欢喜,觉得种粮的精气神更足了。
一心种粮、科学种粮的崖湾村人,辛勤的付出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全村131户人,16户开上了小汽车,18户在市县购置了商品房,七成以上的群众住进了小康屋。
今年,百里镇玉米总产9360万斤,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的人均贡献1.1万斤;灵台县玉米总产水陆两用小型履带旋耕机4.28亿斤,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的人均贡献7282.3斤。
崖湾村人的种粮观,在这个庞大的数字中,有独属于自己的闪光。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