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德禄
近7个月调查研究70余次修改报告
高位推动江西航空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
11月18日至19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协商。会上,6名住赣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会议特别邀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作《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专题报告。
南昌航空城(洪轩 摄)
许伟 摄
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姚增科在会议上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母机”。我省航空装备制造业有传统基础、有比较优势、有发展潜力,农机装备业近年来在“专精特新”领域加速崛起。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矢志不渝重塑“江西制造”辉煌,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等文件。省政协副主席汤建人在大会上报告说,为更好地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落地落实,省政协将“我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第三季度议政性常委会协商议题。该课题由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和省工信厅、省科技厅具体组织实施,通过开展近7个月的调查研究,先后修改了70余稿报告。
江西航空和农机两大装备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有基础有市场有潜力
航空装备制造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有“工业之花”美誉。农机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工具,对江西省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研组认为,江西省必须牢牢把握当前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风口”和转型升级的“关口”等机遇,瞄准航空和农机等装备制造业细分领域,加快抢占发展“高地”和市场空间,努力重塑江西装备制造业辉煌。
从传统历史来看,在航空装备领域,江西省创造的辉煌曾令国人无比自豪。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就是由洪都生产制造并首飞上天,景德镇被誉为“中国直升机的摇篮”。从初教5到猎鹰L15,从直8到AC313,江西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在农机装备领域,江西拖拉机厂在1958年生产出全国第一台水田轮式拖拉机,江西省农机企业在1970年达到184家,江拖、南柴、手拖、南旋、南齿等骨干农机企业支撑起了江西机械工业的半壁江山,其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当年机械工业的50%以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的农机装备一直处在全国第一方阵。
从比较优势来看,在航空装备领域,江西省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旋翼和固定翼飞机研发生产能力的省份,是我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是我国民机大部件制造和承包生产的重要基地,具备较强的航空产品总体设计、试验验证、先进制造和总装总成能力,拥有洪都、昌飞、南昌航空大学、冠一通飞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在农机装备领域,省内一批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向“专精特新”或专业化单项冠军挺进。如,从事植保无人机研发制造的新和莱特,是农业部开展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以来,国内唯一一家连续五年全部入围示范省市的企业。从事果蔬采后处理设备研发制造的绿萌科技,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果蔬电子分拣设备出口企业,占据国内75%市场份额,产品出口西班牙、澳大利亚、南非、以色列等19个国家及地区,其生产的水果无损伤内在品质含糖量检测分选设备,被业内称为果蔬分选设备的4.0版本。
从发展方向来看,航空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最热的战场”之一,也是加快实现江西“航空梦”和打造千亿产业的重中之重、首中之要。目前,江西省航空装备制造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江西省航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40.13亿元,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增长,未来必将成为拉动江西省工业经济增长的引爆点和主要动力;农机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国内传统农机装备产能相对过剩、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农机装备相对短缺和以进口为主之际,如何利用好这一“空窗期”,瞄准“专精特新”领域,打造江西省农机装备发展的新亮点、新特色,这是重振江西农机装备辉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航空装备制造业怎样做大?
C919转场南昌瑶湖机场(胡桑 摄)
9月29日,调研组专程前往国家工信部,围绕推动江西省航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负责同志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与中国航空研究院的专家开展点对点的互动交流。10月18日,调研组专门就本报告向中国工程院相关专家请教。结合在广东和省内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实地调研具体情况,对照“航空强省”目标和航空产业“逐梦”之路,调研组认为有六个方面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突出问题之一:国产大飞机项目受制于人。C919大飞机项目试飞成功,让江西省千亿产业的 “航空梦”有了无限遐想,但由于该项目江西话语权有限,梦想到现实任重道远。特别是从国际看,C919机型要在全球市场投放,除了要得到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美国航空管理局(FAA)的适航证外,还需要获得进口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许可,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国产飞机走向国际市场。
许伟 摄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盯紧”中国商飞,主动不定期与国家相关部委、央企等加强会商沟通,构建高位推动机制,争取更多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南昌航空城。围绕C919大飞机的生产布局,充分发挥洪都、昌飞在飞机制造的材料、工艺方面已有的技术能力和优势,提前布局新材料、新工艺创新研究和技术升级,为CR929复合材料项目的引进、生产和研发做好技术储备;
突出问题之二:通航全产业链拉动能力不强。主要是围绕通航研发、制造、服务、维修等产业链,政府高端补链、终端延链不够,航空与公务出行、应急救援、紧急医疗服务、景区观光、应急物品快速送达等结合不紧密,通用机场、通航制造、空中游览、通航产业园区等建设相对滞后。
昌飞的民用直升机技术尽管已相对成熟,但受制于空域管制以及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和消费理念,每年的多型号直升机销量也只有百来架,通航消费领域可挖潜力巨大;瑶湖机场的军民合用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受空域、机场使用协调等因素影响,企业迫不得已长途转场至浙江横店机场进行备飞,延长了时间,增加了成本。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整合现有通航资源,擦亮“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金字招牌,打造产业和政策配套“升级版”。学习借鉴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的做法,加快建立瑶湖机场军民合用长效机制,争取国家及军民航空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申请将江西省纳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综合试点省份。立足婺源、井冈山、庐山、武功山等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开辟低空旅游航线,打造低空旅游产业园。
突出问题之三:无人机产业缺少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由于进入门槛低,买元件、搞组装成为省内多数无人机企业的“流行”业态。目前,我省生产的无人机产品涉及航拍、航测、监控、植保及无人靶机等消费和工业应用领域,多数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实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代表我国无人机发展最高水平的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中,来自江西的会员单位只有昌飞、江西通航等几家,所占会员比例不到2%。如,作为无人机产业核心部分的飞控系统,由于其开放性特征,导致多数无人机企业自主开发飞控系统的动力不足,特别是消费级无人机企业基本都是使用大疆和零度智控的平台系统。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发挥开放型经济“磁石效应”和“裂变效应”,围绕无人机产业链开展专项招商活动,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聚集。争取国家民航局的支持,适时扩大在全省的试点范围,主动参与制定无人机物流末端配送管理各项标准,争抢无人机未来市场的先机。
突出问题之四:航空装备制造军民融合进展缓慢。一方面“军转民”意愿不强,无论是洪都还是昌飞更关注军品的生产,军强民弱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民参军”能力偏弱。
部分民营企业也反映,国防军工企业享有相应的军品免税,但合作民企承接军品业务后,仍要承担16%的增值税、1.78%城建及附加税,严重影响民参军的积极性。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推动“航空技术产业化、军工技术民用化”,促进更多的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布局江西。围绕中航工业提出的军民融合3个“70%”目标,积极支持和鼓励洪都、昌飞等企业,在军品一般制造能力社会化配套方面向江西本地企业开放和倾斜,同时引导外省相关承接企业来赣投资建厂,推动军民融合成套产品的零配件走社会化外包服务之路。
突出问题之五:航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涉及航空制造的只有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民用无人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家。除洪都和昌飞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外,江西省航空装备制造领域内的国家直属科研机构、国家级研发平台数量偏少。南昌航空大学尽管在航空航天类相关专业设置上比较齐全,但与北京航空大学、南京航空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相比,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学术论文、技术转让的合同数量及实际收入等,都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争抢创新第一口“活水”,推动产学研用协调发展,使创新真正成为推动航空装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灵魂和第一动力。加速吸引更多航空航天专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外省“双一流”高校来赣设立技术研究中心或分院,支持省内高校开展相关科研对接,为江西省航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突出问题之六:航空产业高端人才严重匮乏。随着江西省航空产业快速发展,高素质人才供需两端明显失衡。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子女教育、政策和产业配套等影响,尽管江西省现有人才政策的某些待遇高于部分发达地区,但每年仍有不少技术骨干流向大城市,“省内的想出去,省外的不想来”现象十分突出。如,洪都、昌飞近十年来引进的北京航空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加快建立人才资源互认、共享和补偿机制,“引培”并举,“刚柔”并重,为江西省航空装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争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支持,加快南昌航空大学设立与航空装备制造紧密相关的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培养江西省航空装备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洪都集团着力打造全国首个“退役飞行员、指挥员复训基地”;加快江西飞行学院筹建步伐,尽早培养各类各层次的通航人才。同时,全力支持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定制班等。
农机装备制造业如何做强?
1.农业植保无人机 2.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 3.工厂化育秧机械 4.水稻插秧机
今年5至6月间,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新余、吉安等地农机产业园和农机市场,尽管市场上各种农机产品琳琅满目,但鲜有江西自己的品牌,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有些北方地区生产的农机产品甚至不适应江西省丘陵地带地貌特征。为此,调研组在9月29日又专程拜访了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并深入省内外有关企业和田间地头,探求策应江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侧的答案。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江西省农机装备制造业领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突出问题之一:扶持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滞后。省市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把农机装备制造业摆在与其它制造业同等重要位置。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并将“农机装备”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推进领域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与外省相比,江西省所出台的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和农机装备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文件中,缺少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关具体规划和扶持政策措施。各地包括工业园区,普遍对农机装备制造的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不够重视。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把握农机市场“空窗期”机遇,找准点位,高起点进行区域布局和政策规划引领。出台江西农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编制江西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实施方案,以及技术升级图、应用领域图和区域分布图。
突出问题之二:传统农机装备行业集中度低、产能落后。全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在历经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后,已形成数个规模巨大的产业集群齐头并进。
而江西省曾经引以为傲的江拖、南柴、手拖等优势传统农机装备企业,在企业改制后多数销声匿迹。2018年江西省农机生产企业共68家,产值21.68亿元,仅占全国农机装备制造的0.52%。由于技术和产能的短板,江西省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产品非常少,2017年能够进入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本省企业数共29家,只占目录的5.7%,享受补贴额不超过3000万元,仅占全省补贴资金使用量的4.8%。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实施农业机械培育工程,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一批江西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农机科技创新战略,吸引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来赣设立分院或研发中心,支持江西农大等参与研制适合省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
突出问题之三:多数“专精特新”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不强不优不大。目前,江西省一批专门、专心、专注“三专”路线的农机装备制造专业化企业,依靠独一无二的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植保无人机领域的新和莱特,果蔬采后分拣领域的绿萌科技等。由于产业规模小、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链短等原因,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和技术的瓶颈,面临高端制造技术智能化的挑战,面临淘汰、掉队落伍的风险。同时,随着我省林果业、蔬菜种植业、畜牧业等结构调整,一些“个性定制”特色农机,如油茶采摘、秸秆利用、残膜回收、畜牧养殖粪便处理等,远远不能满足江西省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以江西省开展5G建设为契机,加快抢占未来智能农业装备制造高点。重点突破植保无人机、果蔬分拣设备、北斗导航无人自主驾驶农机等“专精特新”领域农机装备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构建从产品研发设计到后期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生态圈。
突出问题之四:现代农机推广鉴定体系难以形成有效支撑。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农机产品要享受国家购置补贴政策,必须事先获得省部级推广鉴定证书。而江西省由于农机鉴定人才缺乏、检测鉴定设备性能差等诸多因素,导致整体鉴定能力偏弱,也影响了江西省省产农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从公布的2019年农业机械鉴定产品种类指南来看,目前江西省只能开展7大类14个产品品目的鉴定,远落后于其他省份,也满足不了全省农机企业产品推广鉴定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江西省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对此问题破解对策:以提升省级农机鉴定能力建设为“抓手”,加速拓展国内外农机装备市场。(本稿农业机械照片均由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聚焦政产学研用
在此次政协会议上,6名住赣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针对我省重塑“江西制造”辉煌作了精彩发言。现将6位发言人的经典建言摘录刊发,以飨读者。
推动精密装备制造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徐跃进
装备制造一直被认为是制造业的皇冠,而精密制造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具有先进性好、附加值大、带动力强等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已公布的“中国制造35项卡脖子技术”中,精密制造相关技术占28项(80%)。可见,发展高端精密制造业,对实现工业强省战略、支撑江西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江西省在航空、矿山机械、农机、汽车、人工智能等制造业有较好基础和发展优势,但调研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精密制造能力,导致精密部件无法生产,产品整体性能较差。无论是航空发动机、汽车火花塞、还是制约半导体产业的光刻机、真空蒸镀机、超精密抛光工艺,或者核磁共振仪、智能手术刀等医疗器械,只要是涉及到精密部件、精密系统的产品,江西省都具有强大需求,但却无法自行生产。
2.缺乏高附加值引领驱动,导致产业链条短,产业集群少,经济体量难以体现。精密制造能力不足,导致江西省现有装备产品的加工精度、稳定可靠性和设备紧凑性不够,更缺乏市场竞争力,迫使高性能材料、航空装备、检测监测设备、诊断仪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其它地区积聚,抑制了我省装备制造相关产业经济体量。
3.缺乏精密制造研发转化中心,导致成果转化困难,自主创新能力受限。在调研中发现,装备制造业渴求一个能够帮助实现原始创新设想、实现精密制造、改进工艺、提高性能的精密制造中心,但是单一企业单位难以设立、喂饱这样的中心,导致企业无法释放创新红利、无法顺利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商业化生产。
4.缺乏具有国际眼光的领军人才团队,导致研发水平参差不齐,产品没有国际竞争能力。调研抚州德义半导体、南昌省地震局等单位后发现,“双一流”高校毕业博士人才都倾向于去薪资水平高、工作平台好、教育资源好的沿海发达地区等一线城市;而江西省的装备制造业普遍缺乏高端人才,更不用说具有国际眼光和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了。
5.缺乏专门基金和机制支持,导致精密制造领域的产业引擎长期处在萌芽热车状态。例如,省内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35MeV电子加速器、智能化中药炮制装备、呼出气体血糖监测仪、痰液肺癌速查仪、能服务冬奥会的食源性兴奋剂速查仪、被公安部验收专家组认定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痕量物证速查仪、引起俄罗斯总统和院士关注的术中癌变组织快速界定仪等,这些技术和产品有市场、有前景,但尚未形成应有的经济增长点。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西省情,建议如下:
1.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资本等共同参与的精密制造创新机制。
2.实施江西省精密制造优先发展计划,保持工业强省强劲动力。引进国际领军人才,重点布局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深入开发和拓展辐射探测、航空、直接质谱、电子加速器等领域精密制造装备技术和平台,重点突破与解决装备共性基础问题,培养精干团队。
3.共建共享中瑞精密制造中心,打造装备制造业高端引擎,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赋能,实现瑞士品质的“江西制造”。
4.出台发展利用中瑞精密制造中心的政策,鼓励上下游制造链向该中心所在区域聚集。
5.实施制造兴赣工程,优先支撑我省自主装备制造领域的优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建议给予项目科技人员工作灵活性,减少对在企业兼职的限制,保障创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并使高校、科研院所能够积极与装备制造企业开展长期的、深度的合作。
装备制造业需产融结合
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肖华茵
今年4月至9月,课题小组分别深入到省内外8个设区市,7个政府部门、5家商业银行、10余家制造类企业开展了专门调研,对全省装备制造业产融结合的现状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江西省对制造业的金融资金支持力度有限,2018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2651亿元,服务业新增贷款占比达46.17%,而高端制造业、新材料信贷投放仅为113亿元,占4.26%。
2.供给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基金数量过少。一方面,江西发行的债券数量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2,在全国排名20位,在中部六省中位列最后;另一方面,发行的债券余额太少,债券余额仅是全国平均数的1/2左右,在中部六省中也是位列最后。装备制造企业除了可以争取获得的基金支持的“科贷通”外,尚未有其它可以直接面向装备制造业提供融资的基金项目。
3.不少装备制造企业难以跨越融资的“高门槛”。一方面,银行为了规避贷款风险,将贷款更多地投向有政府背景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国有企业,对制造类企业的贷款形成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装备制造企业难以达到银行的信贷标准,抵押物评估值低,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致使一些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得到银行信贷难度进一步加大。
4.失信频现增加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从2019年8月份公布的资料看,江西省上榜企业数量已经接近2万户。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在银行有不良贷款,逃废银行债务,或借企业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支持本地装备制造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5.装备制造业采取多渠道融资的企业数量太少。江西省上市融资的企业不多,全省A股上市企业数仅42家,从全国范围及与中部省份比较来看,上市企业在融资规模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同时,装备制造业通过资本参股银行的企业也太少。
建议,江西省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尤其是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全省装备制造企业的信贷扶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借助创业板市场制度,加速资产证券化,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设立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争取更多融资平台,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帮助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鼓励自有资本较为雄厚的企业参股银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省农机装备制造业亟待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副主委、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 刘木华
江西曾经是农机强省,农机工业底蕴深厚,农机装备制造业实力居南方各省前列。但由于在改革开放时期未能很好地把握时机进行改革创新,致使江西农机装备制造业不但在国内销声匿迹,在省内也是微不足道。
虽然当前省委省政府层面对农机装备制造业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但当下江西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处境确实比较艰难。
目前,江西省农机装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产品弱。2018年全省农机生产企业68家,产值21.68亿元,仅仅为全国农机装备制造产值的0.52%;产品以手扶拖拉机、旋耕机、微耕机、水稻脱粒机等小农机具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惠及全省企业有限,2017年进入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企业有541家,但其中只有29家本省企业,占比5.4%,享受补贴额占全省补贴资金使用量的4.8%,近2年情况仍然没有改观。
重振农机装备制造业对江西农业强省、工业强省战略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江西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已经丧失,但当前正是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农机产品转型、升级换代的最佳时机。以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智能化农机为江西省实现农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
建议江西省要落实落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升级和农机装备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统一认识,做实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各部门的议事日程,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各项具体扶持措施。要充分发挥农机行业协会的作用,牵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打造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平台。通过江西省农业工程学会等行业组织,协调各方共同组建农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形成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机制,推动技术成果在我省农机装备企业转化应用。鼓励依托现有骨干农机企业或引进高质量企业来赣建设特色农机装备产业园,形成新精特专、有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可启动重大专项计划,针对江西绿盟、江西良田、新余增鑫牧业、江西新和莱特等骨干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制定特定政策措施,支持以这些企业为核心,引进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链。鼓励国内外相关行业优势企业进入农机装备产业园。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推动现代化、智能工厂建设,促进农机装备制造能力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建议江西省要创新出行之有效且有利于企业的投融资模式。通过建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创新券”、开展专利质押贷款等模式来拓展生产端农机企业的投融资渠道或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的政策。重点制定措施帮助生产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生产线改造等方面资金不足问题。
再就是要加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消费端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和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权属清晰的大型农机装备开展抵押贷款,鼓励地方财政对购买特色先进农机装备进行贴息贷款,从而提高江西省企业的高质量农机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
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急需提升
省政协委员、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万明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江西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水平整体较弱,高水平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较少,截至2019年,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18家(全国平均约为47家,江苏111家,湖南51家)。从政府层面看,主要是有些政策不符合企业创新提升的实际需求,有些政策则没有具体落实;从企业层面看,主要是研发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研发人员数量少;从高校层面看,主要是培养的装备制造业人才数量不足、层次相对不高等。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培养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增强企业家的市场意识,引导其瞄准市场需求创新外,还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一是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二是要加大对领军企业的引育力度。依托“三企”入赣工作,抓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机遇,通过“一企一策”等政策扶持,引育一批具有领航作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要加快成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设立江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再督促有关部门成立装备制造业相关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出台具体细则,吸引人才(团队)来赣创新研
发,并在成果转化、研究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四是要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以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设立了装备制造业相关学科的院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院校布局及学科设置,支持相关学科博士点申报及建设。
以智能制造助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秦夏明
江西省智能制造起步于2016年,2018年全省智能装备产业主营收入达到345亿元,同比增长21.4%。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江西省已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了13794台(套)智能装备,建设了1016个数字化车间,培育了168家智能装备企业,打造了南昌高新区、新余高新区等12个省级智能制造基地。
虽然江西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依然面临着高端要素资源不足、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智造生态不完善、人才梯队暂未形成有效支撑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及时加以解决。
无论是美国的“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日本的“机器人战略”,还是国内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湖南等省份在拓展“智能+”的做法,本调研小组认为启示有五:一是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应用技术研发促进机构,有效发挥政府平台的引领作用;二是必须采取普惠性政策,推动先进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需要采取市场化手段,助力先进技术进行市场开拓;四是增加对公共研发设施的投入,支持社会化研发;五是高起点下好智能装备制造规划编制先手棋;抓住重点领域分层次进行突破;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
我认为,要做好江西省智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江西省智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江西省智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要以智能+”为重要抓手,推动江西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紧扣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需求,找准行业应用难点痛点,着力构建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智能产业发展生态,以“智能+”推动江西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设“智能+”产业集聚区,提高制造业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转变,为江西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此外,要以优化融合完善智能制造生态,实现多种产业资源的高效配套和精准对接,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快速落地和健康发展,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由此打造一个生产和服务基础健全的智能制造生态环境;三是构建跨区域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和优化虚拟体系架构,完善运行机制,打破距离束缚,加强区域间技术、设计、生产和服务等能力和资源的集成和对接,推进制造过程中各环节和价值链的协同优化,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资源的整合利用,加速完善智能制造生态。
最后要全面突破人才队伍培育瓶颈,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技术领军人才,采取多种激励措施,优化科研环境,通过高层次人才牵头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团队,促进智能制造企业创新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一批专注于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持续改进和优化。
抓住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
江西军民融合研究院院长 邱小剑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航空制造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四。但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来看,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短板。
一是军民融合壁垒有待进一步破除。军工企业参与民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观念,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热情很高,但障碍重重,军民技术标准、市场运行模式差异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发展政策定位不够清晰、发展路径不明确。这导致了龙头企业辐射作用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动能不够;三是产业规划存在同质化倾向。航空配套产品同质化严重,量多质不优,园区产业也存在趋同现象;四是专业协会联结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具有专业性的航空产业协会和技术联盟,无论在影响力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够;五是航空专业“育、用、留”人才体系尚未健全。高层次航空管理人才缺失,基础性技术人才培养能力有限,人才流失明显。
对此,经广泛调研,并充分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着力破除“军转民”、“民参军”壁垒,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在“军转民”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改革,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产业布局。积极拓宽“民参军”渠道,壮大航空产业军民融合规模。
其次是不断挖掘通航潜力,全力做大产业体量。2017年,美国的通航飞机数量是21万架,我国是2984架,美国是我国70倍;美国通航飞行时长为2480万小时,我国是81万小时,美国是我国的31倍;美国通航机场有2万座,我国已取证的通航机场仅168座,美国是我国的119倍。由此可见,我国与美国通用航空产业差距悬殊,但这也恰恰表明了我国通航产业的潜力所在,市场所在旋耕机汽油火花塞f5tc,我国在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的情况下,有其4倍多的人口,通用航空产业所拥有巨大旋耕机汽油火花塞f5tc的发展后劲和空间可想而知。
作为航空、农林和旅游大省的江西,2017年就有具备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8家,航空产业规模达740.13亿元。可以说,江西省通航产业也已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深挖发展潜力,全力做大通航产业体量,江西大有可为。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