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冬季在家如何取暖?
帘外寒深,未过雪时三九。
遗来雅制,熨暖几人怀袖。
眼看进入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了,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或使用暖气、或使用空调(电取暖设备,电褥子、电暖气、小太阳.......)。
那在古代,到了寒冷的冬季,如何在家里取暖呢?
其实在古代,人们很早就懂得保暖,比如半坡文明的半洞穴房屋,有一半都是在地下的,目的就是为了防风保暖。
人们很早就懂得使用火来进行取暖,比如“火墙”、“火炕”、“火盆”、“炭盆”、“手炉”等取暖设备。
大型取暖设备
“火墙”,就相当于是把墙壁烧热,火墙的里面是中空的,从里面把墙烧热,这样屋子里面就暖和了。
最早是宫廷里用来取暖的设备,比如秦朝的咸阳宫遗址就有火墙。
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真个大殿。
“火炕”,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个热炕头就是“火炕”。
不要说东北地区的人们,就连北京周边郊区县农村里,到了冬天也还有烧火炕取暖的习俗。
火炕一边连做饭的灶台,一边连屋里睡觉的炕,是一种非常普及的取暖设备。
小型取暖设备炭盆炭盆就是火盆,条件好的会有无烟的炭,条件不好的就是木柴或者比较呛的炭。
比如电视剧《甄嬛传》里安陵容失宠,两个位份低的小主给她送来熏得呛人的炭。
《知否知否》里,小明兰冬天没有取暖的炭火,为此像父亲哭诉。
古代的官员发俸禄的时候,不仅仅发钱、米,还发炭薪,今天我们的“薪资”的“薪”就是过去的“薪炭柴火”。
“圜坐红炉唱小词,旋篘新酒赏新诗。”
古代人喜欢“围炉而坐”,当时的房屋也没有那么密闭,窗户都是纸糊的,所以一氧化碳的浓度不至于那么高。
所以,火盆、炭盆是古人常用的取暖设备。
手炉手炉,可以说是迷你版的火盆,这是一种可以捧在手里的小炭炉,它里面是装上尚有余温的灰炭,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用来取暖。
《红楼梦》里,经常出现手炉: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那凤姐儿……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
大户人家在使用手炉的时候,还会在手炉里放上些香料,这样除了取暖还能散发出香气来。
明清时期,制作手炉的工艺达到了鼎盛,好的手炉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汤婆子汤婆子,也是一种便于携带的取暖设备。
不仅是很多影视作品、小说中出现,我小时候还用过,冬天放在被窝里取暖。
汤婆子一般是用金属(铜)或者陶瓷材质制作而成,形状像一个没有壶嘴的水壶一样,里面加上热水,外面加上一个布套(不加布套,直接接触容易烫到)。
“汤”本身就是热水的意思,而“婆子”是一种戏称,指有陪伴人睡觉的含义。
这种将热水放置容器取暖的设备,慢慢演化成香蕉制作的“热水袋”,直到今天仍旧被人们使用。
其他取暖设备除此以外,有钱人家还有很多取暖设备,比如《红楼梦》中,就出现过“熏笼”、“暖阁”、“地炕”等取暖设备,只是普通人家可能没有那个条件使用。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麝月道:“……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
晴雯自在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晴雯)便蹑手蹑脚的下了薰笼……(麝月)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了灯,方才睡下。
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就看到了三种取暖的设备“熏笼”、“暖阁”、“火盆”。
熏笼熏笼,是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
熏笼可大,可小,有的可以像一张桌子那么大,有的就比较小,一般会根据使用的用途来调整竹罩孔隙的大小,来控制散发的热度。
有些家用的熏笼形制会小些,熏笼上可以罩一层薄被,一家人围坐,手可以放在被子下取暖。
其实就是更讲究的火盆。
暖阁暖阁,就是设有火盆等取暖设备的小隔间,与大屋子隔开,而又相通连的小房间,相当于将外面最冷的屋子隔开的一个过渡暖场小屋。
暖阁里面,可以备有炕、褥,比如贾宝玉的怡红院就有暖阁,贾母房间也有暖阁。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标签:
昌邑金多旺采暖设备厂家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