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泰安3月4日讯新泰刘杜镇清河村地处丘陵地段,土地贫瘠,村集体没有资金来源,自从供销社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从靠天吃饭变成了靠技术吃饭,村民增加了收入,村集体也有了收入。
而成立合作社、靠技术吃饭的转变,正是得益于新泰大力推进社区共建,努力构筑的“供销社+村两委+合作社+信用合作”四位一体的新机制,也是新泰打造出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共同体”。
服务专业化泰安新型旋耕机配件市场
合作社刚开始组建时,由于村民不了解情况,担心自己利益受到损害,多数群众不愿意把土地流转或入股到合作社。后来,村里拿出50亩土地作为示范基地,引进了鲁花集团的“A30”花生新品种,科学种植,在大丰收时,村民经过反复对比,才慢慢认可,通过试种新品种,加入到合作社。
之后,合作社通过带领群众到花生主产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提供种植技术服务、与外地销售商签订合同等方式,不断完善,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链,渐渐地,在清河村形成了花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针对花生收获后土地闲置的现象,通过种植辣菜实现交替改茬种植,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解决了花生死棵问题;针对村内青壮年外出打工者日益增多,留守务农人员逐年减少的情况,组建了服务队,投资65万元购置了旋耕机、扶垄机等10余台套设备,成立了齐云农机服务合作社。
同时,因势利导,大力推广大田托管业务,农民外出务工,将耕、种、管、收、加、销全程托管或针对一个或几个环节半托管的形式,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农民只需缴纳一定的田间作业服务费,所得田间收入仍归自己所有。通过这种模式,供销社形成了完整的大田作物服务体系,群众种植成本亩均节约投入120元,加上增产和复种辣菜每亩比原先增收1000多元左右。
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服务中心项目6个、农资直供项目320个,大田托管项目177个,服务面积20万亩,有1.6万户村民加入共建合作社,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互助化
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是由社员自愿出资、自主管理、持续运营、保本微利、服务自身、共担风险、共谋福利、共解风险信用合作,仅限于内部社员用于发展农业。
作为最先成为齐云花生合作社社员的肖同义,由于养殖规模小等原因,走银行贷款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最初,他从合作社借款3万元,买了70多只小羊羔。一年下来,不仅还清贷款,还竟赚1万多元。于是,他接着又借了6万元,用于修建羊舍、增加小羊羔等,现在150多只羊,每年都让他增加4万多元的纯收入。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各个致富项目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肖同林从合作社资金互助部借了5万元用于建设饲料加工厂,如今,每年都有将近8万元的纯收入;陈刚利用合作社互助资金4万元用于购买打井设备,如今,每年都有将近3万元的纯收入……
2014年新泰市供销社仅土地托管面积就达到了20万亩;在与粮食局粮食收储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中,供销社共托管种植优质小麦6万亩、优质花生4万亩,粮食收储企业共出资收储6000万斤优质小麦和2000万斤花生米,实现了订单生产。
成果共享化
在推进“四位一体”过程中,村“两委”负责组织和发动村民实施土地流转、领办合作社,不仅能获得分红、租金等固定收益,还可以从服务规模化增益部分获得10%—15%的收入,用于村集体收入。一时间,全市40多个集体收入空壳村的腰包“鼓”了起来,其中有10个村的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作为新泰市供销社旗下的一员大将,2014年,齐云花生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228万元,为清河村完成了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2000米的灌排渠系,修筑田间道路9300平方米,完成土地平整1100亩,配套完成蓄水池60立方米与变配电设施、晾晒场地、农机库,购买了4台大型农机具等。
为了更好地还社于农,新泰市供销社还整合社会各类大型农业机械160台套,各类小型农业机械400余台套,组建了乡镇基层供销社农机服务队10个,泰安新型旋耕机配件市场投资460万元注册成立了泰安新供商贸有限公司,将便民连锁店与电子商城相结合,实现了网下连锁经营,网上消费购物,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项目18个、申报有机、无公害、绿色认证8个,注册商标4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