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神州大地生机盎然,乡村沃土孕育希望。看家乡发展成就,谈家里生活变化,话乡村振兴前景,人们满怀期待、信心满满。
科技支撑,农业提质增效
汽车行进乡间道路,平整田亩映入眼帘。在清明节返乡的四川省西充县杨柳垭村村民程栋的记忆中,如今眼前连片开放的油菜花地本是分散的小田坡地,他不免感慨连连:“老家变化真大!”
“村里的地经过高标准整治,早就实现机械化耕作了!”村支书阳云领着程栋走进村智慧农机服务中心,绿色的“小蜜蜂”在大屏幕上画着圈儿。
工作人员杨荣庆说,这是正在田间作业的农机具。大型农机纳入平台管理,安装北斗导航智能终端,工作轨迹远程可见。据介绍,西充县20多家农机专合社、万余台大型农机都纳入智能化管理,业主找农机,专合社找农活,通过手机APP平台发布信息就行。
驾车沿着村产业大道继续前进,窗外随处可见田间作业的旋耕机、喷洒农药的无人机。一片智能联动蔬果大棚里,种苗繁育苗盘整齐排列,蔬菜种苗冒出喜人嫩芽。
一问才得知,这座温室大棚,智能化育苗、自动化喷灌,出苗率超98%,移栽后存活率有96%。
听说附近的蔬菜园艺中心、番茄新品种中心都用着智能控制系统,农作物智能生产、可视化远程管护,程栋不由感叹:“这么多高科技,哪还愁收成!”
风貌保护,村落环境改善
粉墙黛瓦黄花,小桥流水人家。安徽省泾县查济村,是有名的明清古村落。
4月初的一天,村志愿服务队成员刘刚大步走到查济河边,探出网兜奋力一提,捞起半兜水草。清扫街道、打捞河道、入户宣传,是他每月都要参加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
刘刚今年37岁,参与志愿服务已有5年。在他眼里,从前的查济村,鸡鸭到处跑,垃圾随手扔,河面漂着塑料袋,“还有一些村民,摊位摆上路面,车子乱停乱放。”
这几年,查济村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鼓励村民保护村貌,颇见成效。
如今再看查济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鸡鸭圈养,垃圾入桶,河水潺潺、一眼见底。“村子变美了,来画画的人也多,我们村现在有个叫法,‘写生第一村’!”刘刚笑着说。
城乡融合,发展活力满满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渭水镜色,倒映云影天光。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人流熙攘,家家户户纷纷前往刘家崖陵园祭奠先人。
村民李永刚从宁夏返乡。一路上,父亲叔伯说着村里的事儿:“楼房越建越高,树木绿地也多了。”“有了活动广场、图书馆,还有老年协会,娱乐休闲也有去处!”
村民方光平则开车带家人去踏青,享受春光。他常年在东岭集团成都分公司上班,每年回乡几次,次次都有新感受。
东岭村以前地处宝鸡市郊外。改革开放让这个昔日穷山村成了有名的富裕村。村办企业东岭集团发展迅速,村子也随着城市东扩成了市里金台区的一部分。
如今,老乡们住进了鳞次栉比的高楼,用上了“智慧社区云平台”,垃圾分类入桶,就医网上预约,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
特色产业,助推脱贫致富
山西省交口县尚家沟村,村民张建福一大早就钻进香菇大棚忙活起来。
“夏菇再有1个月就上市了。这几年,种香菇、搞养殖,日子越过越好。村里也越来越干净,出门倒垃圾,掉地上都不好意思。”张建福说。
2018年,还是贫困户的张建福靠着“十户联体”信用共同体的5万元扶贫贷款建起了香菇大棚,成了“土专家”。“我现在5个大棚,年入10万元不成问题!”张建福说。
“十户联体”是尚家沟村产业发展的新探索。十户以上联为一体,推选“能人”担任户长,通过党带群、富带贫,发展养殖种植特色产业,实现百姓脱贫致富。
村支书张建斌晒出幸福账:“2018年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25万元。”
2019年,靠着红薯和香菇种植,交通不便的河北省涉县后峧村成功脱贫摘帽。
“那也就是个起点。”村支书申卫方说,“红薯、香菇都是季节性产业,收益有限,过了季就得歇。”为了推动产业衔接,村里去年10月投资20万元建起养猪场,“5个多月产仔70多只,仅出售小乳猪和毛猪,村集体就盈利6万多元。”
村第一书记申兴根补充说:“我们保留了香菇、红薯等种植业,下一步还要发展猪肉加工厂,延伸产业链。”
后峧村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更有无数个这样的村庄,正按照“十四五”规划,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工作协泾县农机旋耕机配件同泾县农机旋耕机配件发力下,逐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诗篇。
(综合本报记者张文、游仪、原韬雄、付明丽、史自强报道)
来源:人民日报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