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土专家”创新模式种出苹果“优等生”
任赞胜(左一)与邻居们探讨高窑村果业发展新模式。王雄雄 李浩田 摄
一大早,甘肃静宁县贾河乡高窑村57岁的果农任赞胜和老伴儿来到新植的苹果园里,用开沟机抓紧给一棵棵幼苗“喂”肥。由于气温回升快,两口子从正月初十就开始花前复剪并施肥了。除了果农这个“职业”外,10多年来,任赞胜还一直担任县里几家大型果业合作社的技术老师,一年四季给全县各村果农进行果树修剪、施肥、植保方面的指导培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土专家”。
高卖价中的一丝担忧
从1986年起种植苹果,由于爱钻研、勤学习、肯吃苦,任赞胜家的苹果收入在村里一直名列前茅,最高时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
30多年的务果生涯,让任赞胜是“颇有心得”。虽然自己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胆大心细的他,经常将在自家果园里创新摸索出的一些好技术、好方法、好诀窍转化成文字投稿给媒体。一些地方的果农通过文章联系到他,向他讨教种果的技术问题。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任赞胜家的苹果直径均75毫米起步,以每斤5.05元的高价被客商收购一空,这与年后很多静宁果农的苹果还积压在冷库中,焦急地等待销售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任赞胜种的苹果年年卖价很高,但一丝担忧也在他心底隐藏着,尤其是这几年,这种担忧越来越强烈。
随着树龄逐年增长,家里30多年的老果树产量越来越低,前十几年亩产一直还稳定在6000斤以上,但这几年产量直线下降,1亩只有不到3000斤了。与产量直线下降相伴随的还有用工投入的直线攀升和连年大量施用化肥后苹果品质的下降。
全村第一个“现代化”果园
2018年春,任赞胜决定尽自己所学和所能来一次创新,建一个“现代化”的新果园,来应对心中长久以来对市场的担忧。
高窑村传统果业的栽植模式终于迎来了静悄悄的改变。首先得解决土地问题。由于海拔近1700米,立地条件极差,全村各家多以1到2亩的小地块居多。任赞胜采用交换的方式,终于凑出了一块4亩大的地块来建园。
苗木的选择上,任赞胜使用大苗栽植,逐棵嫁接“烟富6号”。“品种就是果树的‘芯片’,不敢有半点闪失。‘烟富6号’结的果个大、色全红且上色快,是这些年静宁卖价最高、客商最喜欢收购的一个优质品种。”任赞胜说。
这个果园最大的特点还是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和机械化应用的考虑。“静宁冰雹多,结果后,这个果园必须架设防暴网,架网的距离我已经留出来了。”任赞胜说,为了确保使用上开沟机、旋耕机、小型采果平台等机械化设备,新果园采用宽行距、窄株距的模式栽植。
“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这4亩360多棵果树全部舍弃了以往的大冠树形,强壮的中心干上直接生着结果枝组,省工省时,管理非常方便。”任赞胜认为,这样的树形非常适合于高窑村的立地条件,避免了管理上走弯路,所以他对这个果园保持15年的盛果期很有信心。
“再有两年这片果园就能进入盛果期了,按一棵树结160个果计算,1亩产量基本稳定在7000斤以上。按这几年4元/斤的均价计算,这1亩果收入近3万元,4亩就是12万元。”任赞胜说。
前不久,静宁县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县推广现代密植模式10万亩,其中乔华短枝6万亩,矮化密植4万亩”。很显然,任赞胜的这4亩新果园就属于乔化短枝密植模式,与当地政府倡导的新模式不谋而合。
对振兴苹果产业信心满满
在高窑村,尝试果业创新提升的不只有任赞胜一个人。在各级相关部门的联合推动下,今年,高窑村将开展200亩老果园改造,涉及全村60余户果农。
“经过商量,基本上也是按省工高产的宽行窄株密植模式来建园。但挖掉老树后,每亩有1200元的补贴,而且连续补贴3年。”任赞胜说,有政府推动,老果园改造绝对能成功,“对高窑村苹果产业振兴,我充满信心!”
任赞胜坚定地认为,虽说现在果子越来越难卖,但静宁县是全国苹果优生区,苹果还是有种头的。“作为果农,就看你有没有创新,能否跟得上市场。”任赞胜说。
除了改变种植模式外,对于全村果业高质量发展,任赞胜还有两个建议:一是加强技术培训,二是适当发展中早熟富士或其他品种。比如不少人对果树枝组更新复壮技术就没有掌握透,其实苹果越是不好卖,就越要加强技术培训和学习。去年晚熟富士价格不行,但优质秦冠的价格防爆车能不能上旋耕机却很高,再不能全村都清一色的栽植晚熟富士了。
“只要做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就能不怕市场竞防爆车能不能上旋耕机争防爆车能不能上旋耕机。跟上产业升级,就一定能种出苹果中的‘优等生’。”任赞胜说。
(王雄雄 李浩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买天)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