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淮海冬小麦种植区来说,每年冬小麦播种,是现阶段农村以家庭承包制度下的、各位小农户每年秋播最被重视的最重要的一项农事活动。
虽然小农户们对播种冬小麦足够重视了,但每年因为各位小农户,对冬小麦播种环节累积下来的“往年的经历经验”,是动态的,不固定的;而小农户关于当年冬小麦播种现阶段的认知,都是在往年的经历经验上,做出了对明年气候、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判断。这些完全基于都是个人的纵向思维。
所以,每年冬小麦播种后,几乎每个小农户,因为冬小麦播种过程中的决策,造成冬小麦苗过密过稀,缺苗断垄,弱苗,旺长,等等,不利于冬小麦丰产高产,或者严重减产,甚至有的小农户,因为播种决策失误,导致麦苗缺苗断垄严重,毁坏再播,农时已经不待。只能遗憾地看着邻家的长势好的麦田兴叹。
一、耕作层到低应该有多深?适合播种冬小麦
近年来,在冀鲁豫交界的冬小麦种植带,从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机旋地这种耕作模式推广开始,的确耕作层比以前犁铧耕地明显浅了许多。因此,小农户们每在播种冬小麦时节,关于深耕的话题讨论没有间断过。
1.到底是深耕有利于冬小麦增产?还是现在的旋耕有利于冬小麦增产?在田间地头,小农户们每年开始进行天山论剑。
2.试验后不就知道了:2018年秋天,冬小麦播种季,河北邯郸鸡泽县申底村十几个小农户联合起来,到外县请来一台大拖拉机带深耕犁。
其实,小农户们在深耕前,做的也够细心了。例如,他们会想到化肥撒到地表后,深耕把化肥埋进了犁底,起不到作用。农户们在犁铧深耕了约40厘米左右后,重新把化肥撒在地表,再让旋耕机旋耕一次,这样,化肥没有沉底,还与土壤搅拌均匀,旋耕后,土壤非常细绒,手抓一把,感觉软绵绵的,非常舒适。
3.看上去很美:多年不见深耕犁地的新生代农民,也觉得新鲜。冬小麦播种后,表面看,深耕+旋耕的地块,比秸秆直接在地表旋耕的地块对比。那真实太好看了,10天后,麦苗出苗对比,深耕+旋耕的地块因为地表少了碎化后的秸秆,出苗均匀,苗齐整得像剪刀裁剪了一般。
村里,围观的农户说:明年咱们也这样种麦子。
4.咋越长越差劲:可随着麦苗分蘖生长,深耕+旋耕的麦苗像人群中常年吃药的病秧子,整齐的麦苗越长越黄越弱,怎么也赶不上碎杆后直接旋耕的麦苗。
第二年,冬小麦返青时,这十多户深耕+旋耕的麦田,再次追肥浇水,可麦苗长势还是很差,一样多的播种量,一样的施底肥,还追加了追肥量,可是麦子越长越稀。小麦收获时,与直接带秸秆旋耕的麦田,反而减产了约三分之一的产量。
5.冬小麦适合生长的耕作层:理论上讲,冬小麦的根系下扎横伸分布在50厘米深度的土壤中,农作物的根会自然物竞天择探寻有营养的土层来适者生存。
可为啥申底村十多农户深耕才40厘米,小麦反而减产了呢?且听向下分解:
二、播种在缺乏阳光雨露滋润的“阴土”上
这里有一个比较浅显的认知:例如在平整耕地时,要间隔两三米,深挖一条50厘米左右的沟,把土带出地块垫路,或者把挖出的土壤均匀撒在农田的低洼地带。然后平整挖出土的沟。
为了平整土地,不能简单地把地表土,用推土机推到农田的低洼地带,或者推到路边。地表的耕作层、就是农民口头说的“阳土”被移走,即使施肥再多,当年播种的不论是冬小麦还是其它农作物都会长势很差,造成减产。
明白了这个道理,申底村10多家农户深耕+旋耕,造成减产的原因不解自明:就是很多年粗放的旋耕模式,只有约20厘米厚的地表营养质丰富的“阳土”被翻下去,变成阴土;而耕作层下面的约20厘米的“阴土”被犁翻了上来,这层阴土很久没见阳光,没被雨露滋润过,“生育能力”极度贫乏,最终导致冬小麦造成减产。
三、冬小麦免耕播种怎么也能获得丰产
现代的农业耕作模式和环境,因为机械化作用,化肥农药良种的推广,灌溉条件自如控制。在冀鲁豫小麦旱作区,非秸秆还田地块,只要土壤表层绒和细碎,墒情好,不耕地不犁地直接播种冬小麦一样能获得高产。
但连续多年免耕播种,会造成土壤严重板结,营养元素丰富的有机质耕作层越来越浅,地力越来越贫瘠。免耕播种一年基本上不影响产量,不能连年免耕。
免耕播种冬小麦主要是在涝灾后,地表一层洪水淤积的泥,地表形成均匀的缝隙,可以直接把麦种撒在地表,然后扫帚把种子扫入缝隙中。这种播种方法,主要是解放前,没有大型机械耕地,农户发明的办法,叫“缝麦”。现在有了大型农机,很少再有农户这样播种冬小麦了。
四、秸秆还田所致
现在秸秆还田,大量的玉米秸秆被犁铧深耕扣在了下面,造成耕作层悬空,土壤不实在,一风吹到犁低,透风跑墒。而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是3~6厘米,农田深耕后,土壤团粒松动悬空,也是深耕后,小麦苗发黄不长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及时浇水,让土壤扎实。
五、今非昔比的耕作层、耕地轮休才能深耕晒地
在解放前,因为是蓄力耕地,自然播种,靠天收,在冀鲁豫地带多是一年只播种一季冬小麦,冬小麦的收获完全依靠晒地+绿肥(杂草)增加土壤肥力,来达到一定的产量。
当代冬小麦播种,土壤只是粮食作物的载体,人为增加了各类农作物需要的化学制剂肥田剂,来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多种农作物生长需求的营养元素。
这些化学肥田剂在增加土壤肥力的情况下,也在渐进式影响着耕作层的理化性质,因此,不管是冬小麦还是其它农作物,也在适应着渐变的土壤耕作层环境。
因为人多地少日益增加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农地变得越来越忙。
本来需要休耕轮作的土地,夏玉米刚收,就耕作播种冬小麦。就露地耕作模式,还有农户种植夏玉米,在宽行中栽上大白菜,收获夏玉米后,在大白菜行间播种上冬小麦。
工作了一天,劳累了一天的人类,需要夜晚睡眠休整,而,现代的耕地不仅一茬接一茬,播种收获,收获播种,还套种间作。
得不到休耕、得不到阳光雨露滋润的土地是变得坚强了?还是脆弱了?
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营养钵育苗,工厂化育苗,温室栽培。承载着人类生存的土地变成了不屈不挠的“猪坚强”。
这些年,我们冀鲁豫交界的农业种植带的小农户,在机械化,良种、化肥等的眼见为实的科学种田过程中,都相信了科学种田,所以,就经常有小农户自发搞各种实验,为的是能让农作物增产增收,增加经济收入。
冀鲁豫交界的旱作区,虽然是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但农田就是在播种冬小麦时节,一年耕翻一次。因此就有了农户对于播种冬小麦深耕,能不能进一步发掘冬小麦增产的潜力,有了不断的讨论和探索。
总结:至于冬小麦的产量再上一个台阶,究竟是深耕有利,还是保持目前旋耕有利增产,这有待专家研究,多地多点的小农户多年试验后,不断总结才有结论,才能推广。但我们要鼓励像申底村10多家小农户自发试验,虽然失败,但这种探索试验中的失败是有价值的是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