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机之家(xuangengji.com.cn)欢迎您来厂考察洽谈

旋耕机

首页 > 旋耕机

马鞍山旋耕机出租信息网:“农田四变”换来增产增收

2023-02-22 07:48:47 阅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牢牢守住耕地才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对于地处长江丘陵地带,耕地并无优势的安徽马鞍山市来说,如何在有效找回耕地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多方受益?当地近年来在积极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交出漂亮答卷:创造性提出“农田四变”——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对多种粮种好粮进行了有益探索。

安徽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丘陵地带,耕地地块偏小,平均地块面积1.3亩,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耕地仅占15%,制约着耕种效率的提高。2019年以来,马鞍山市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的“农田四变”工作,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多种粮、种好粮,探索出一条粮油生产新路。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政府规划引导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农田是根本。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鹏介绍,随着“三农”工作任务的发展变化,目前当地存在4个突出问题:一是找回耕地问题。由于区位和资源禀赋等因素,马鞍山水产、蔬菜、林果等产业发展较好,但也带来了耕地“非粮化”问题,找回耕地的任务艰巨。二是耕地细碎化问题。马鞍山又小又散的耕地地块严重影响耕种效率。三是谁来种地的问题。马鞍山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城镇化率达72.4%,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比重达53.2%。年轻人不愿种地,老年人劳动能力丧失,迫切需要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四是怎样种好地的问题。马鞍山机械化率、农业亩均产出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迫在眉睫。

为解决上述问题,当地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探索出“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的“农田四变”。

“小田变大田是‘农田四变’的基础,马鞍山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农业示范等方式,实施‘小田变大田’共计47个项目5.5万亩,市县财政整合资金给予每亩1500元补助。”马鞍山市“农田四变”专班负责人李淼告诉记者,为调动“小田变大田”积极性,马鞍山健全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组织农户加入合作社或农业联合体,通过流转、入股等方式托管土地,获得土地流转、股份分红等多种收益。明确新增耕地面积纳入村集体资产,鼓励村党组织领办土地合作社,统一流转、统一发包,流转费溢价部分按一定比例与农户分成,并允许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对于每年仅耕种一季的冬闲田,马鞍山全面摸清底数,推进“闲田变忙田”,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制订冬闲田复耕整体方案。有关乡镇根据县级方案,制订乡镇冬闲田复耕方案,分镇分村建立冬闲田台账,将复耕地块落实到村组、点位,明确各地块复耕时间节点;以县区农业投资公司为主,重点实施2万亩冬闲田示范片建设;出台鼓励农户冬闲田开发的具体措施,给予农户农资等补助,协调解决劳动力、机械等生产要素。“含山县已列支1200万元,对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复耕复种给予补贴,推动种粮大户‘闲田变忙田’。”含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汪华才说。

此外,为解决原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不好、土地肥力差等问题,当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增加土地收益,让“差田变好田”。“我们还积极推广农机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新技术,持续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今年,计划耕地质量等级提升4%。”李淼说。

尊重农民意愿

“农田四变”改变了原有田块分割的状态,打破了原来一家一户一块地的种植模式。如何调动村集体积极性,获得农民支持成为关键。

“以前只要提到推掉田埂集中流转,村民就说难度大,没法实施。”博望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农业服务站站长陈财宗还清楚记得改革开始时碰的钉子:“村民主要存在的疑虑有:怕推掉田埂,分不清哪块田是谁家的;怕将来恢复时,自家田块面积会减少;担心土地集中流转后,拿不到流转费;担心流转后,过去自给自足种菜的地方没有了;还有些种粮大户想自己种地。”

要把“农田四变”工作做好,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打消他们的顾虑。

当涂县护河镇幸福村是该镇耕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田块最散的一个村。小田变大田改革之初,大部分村民们持怀疑态度。对此,护河镇在幸福村探索推行“一户一块田”整村试点,采取委托流转等办法集中土地,通过集体直营、代耕代种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让村民按照股份获得流转金或土地经营收入分红。

“一户一块田”,即一个户口拥有一块农田,通过整合实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在原亩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小块田凑在一起变成大块田。“确权登记颁证后,各家田地信息都清清楚楚。”幸福村党总支书记陈传银说,为推行改革,村里多次召开大会,村干部与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向村民解释土地确权承包政策。如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手,村民的担心也消失了。

“红旗村2022年第二批次土地增减挂项目区已确定,涉及7个自然村。”得知这一消息,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白桥镇红旗村7个自然村的村民喜笑颜开。此次7个自然村的120户村民将通过易地安置、宅基地置换、现金补偿等方式妥善安置,腾出的田地将通过小田变大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去年4月份,我们村里仅剩的10多户村民全部签了字,如今终于等来了好消息。”王庄自然村的村民周绪春今年已73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留守老人。“我们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耕地又小又散,离开的人越来越多。”他说,现在农田要改,自己终于能放下“一亩三分地”和家人团聚了。

远在上海的陈庄自然村村民孙义江听到消息后,向红旗村党总支书记葛开云表示:“这是好事,我举双手赞成!”孙义江在外打工多年,老家的4层小楼只有在过春节时才会住上一段日子,田地更是撂荒多年。如今村里统一规划,宅基地、田地都能利用起来,村民也能从中受益,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农田四变”中,蟹田变稻田难度最大。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发展水产养殖业较早,不少流失的耕地变成了养殖坑塘。由于养蟹效益较高,不少螃蟹养殖户对蟹田变稻田抵触情绪较大。对此,当地在充分尊重养殖户意愿的基础上,从改造低效蟹田入手,通过比较效益积极引导。

通常情况下,养蟹收益每年每亩能达3000元至8000元,远高于种稻收益。蟹田变稻田需要找到一种既能保粮又能增收的经营模式,这就是稻虾连作。

塘南镇以塘南水产科技示范园为试点,将原来以河蟹产业为主的示范园打造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引导园内水产大户转型发展稻虾连作种养模式,即一个生产周期养一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目前,这一示范园内的800亩蟹田已变成稻田。“这样种出来的稻谷品质高、无公害,亩产500公斤不成问题。”园区经营代表吴明旭表示,加上田里的小龙虾收益,亩均产值能达1万元、利润6000多元。

“稻虾连作,实现了稳粮与增收双赢。”塘南镇副镇长晋刚说,抓住效益导向这把“金钥匙”,攻下了蟹田变稻田这道难关,其余工作也就能顺利推进。当地通过承包权不动、经营权交换等方式,引导农户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变“一户多块田”为“一户一块田”。在整村并田基础上,以“一村一块田”方式整村流转,累计推动“小田变大田”1.2万亩。耕地小并大后,亩均累计增收2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益。

多方获益共赢

在有效保护、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马鞍山也推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种粮大户、农民、村集体、地方政府多方获益。

种粮大户更积极了。随着农田标准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增强,很多种粮大户愿意多包田、加大投入。站在当涂县南圩塘南段大堤之上,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7200亩高标准农田一片金黄。“尽管今年遭遇了大旱,但小田变大田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给力,亩产达到了550公斤。”经营这片田地的安徽盛农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林告诉记者。

多年来,经过田块拆零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原有800多块小田变成了43块大田,开启了这家现代化农业集团的第一步。随后,投入资金开展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实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购置育秧机组、插秧机、旋耕机等,实现从育秧、插秧到烘干全程机械化;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单位面积产量高出周边区域20%以上。如今,盛农农业集团年产粮食3500吨,集优质稻米生产、蔬菜瓜果种植、水产畜禽养殖于一体;农产品走上流水线,贴上“南北圩”标签,进行订单采购、直营销售;田园变乐园,农耕体验、手工创作等亲子课程丰富多彩,一年四季迎八方来客......通过一二三产闭环融合发展,这方土地正成为多功能大循环农场。

今年,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近1300亩水稻也喜获丰收。农场负责人程黎刚说,通过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农场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种管收也实现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过去田块细碎,农机一遇到田埂就得转弯,机损率高、效率低。如今1300亩地用3台收割机10天就能收完。”程黎刚说,“今年水稻亩产650公斤,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100元。”

在博望区博望镇滨湖村,种粮大户张家明的730亩晚稻迎来了丰收。张家明一直以种田为业,曾在江苏镇江承包了十几年的农田。“今年700多亩水稻能收约580吨稻谷。”张家明说,“以前这里是巴掌大的地块,高低不平、排灌不便,机器不好用,我也不敢包。现在改成大田了,我不仅敢回家包田,下一步还要加大农机投入。”

随着土地政策的细化落实,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提升且更有保障。“农田四变”使土地生产能力提升,土地流转价格也水涨船高,平均每亩农田每年可增加二三百元流转费用。

今年秋收,在含山县陶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数台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忙碌,割稻、脱粒、入仓,一整套流程行云流水,不到20分钟1亩地的稻子便采收完成。村民阚以春感叹:“农田改造后,大户争着承包,土地流转费从1亩400元增加到600元,我不种田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

在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务工的村民伍业玲算了一笔账:“通过小田变大田、大户托管,每亩田土地流转费已涨到了700多元,加上在农场务工每个月能挣3000元,我一年能增收好几万元。”

2019年,博望区博望镇滨湖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每年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700多亩低效田块,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统一改造,推埂平整,修建沟渠和机耕路,农排改造升级。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章遵楠表示,村里通过市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发布耕地发包消息,经过竞价,最终以每年每亩718元的价格成交。其中每亩318元的溢价由村民和村集体按70%和30%的比例分成,村集体收入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维护,避免了“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

在77岁的滨湖村吴家自然村村民吴承德的记忆里,他家的4.7亩土地因为地势低洼,粮食收成只能靠天收。几年前,他把土地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出去,价格低不说,有时还会遇上流转费拖欠的状况。“同样是土地流转,现在村里的‘保底+分红’模式,让我们拿到手里的钱是以前的两倍多,我打心底里高兴。”吴承德说。

陈鹏告诉记者,“农田四变”给当地带来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一是耕地增加。去年马鞍山市耕地面积净增约7500亩,今年以来已找回1.9万亩。二是粮食增产。坚持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2021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265万亩、总产106万吨。三是农民增收。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去年马鞍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1元,同比增长11.5%,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四是集体经济增强。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功能,去年全市41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过20万元,村平均收入58.05万元,位居安徽省第一位。五是组织化程度增强。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体系创新,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146万农民变为“股民”,培育农业经营主体4984家,年均增长10%。六是农业增效。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应用得到强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14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0%,打造了“含山大米”等一批优势特色品牌。

“农田四变”给农村带来了新面貌,耕地扩大又为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建设指标。马鞍山市郑蒲港新区社会事业局局长陈良松告诉记者,他们把“农田四变”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房集聚、村镇提升、盘活宅基地等结合起来,有序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

截至目前,马鞍山已实施“农田四变”田亩38.8万亩,今年年底将完成“小田变大田”建设任务5.5万亩,建设一批优质、集中、连片的农业“一块田”;实施“闲田变忙田”,开发冬闲田20万亩以上;实施“差田变良田”,新建高标准农田8.8万亩;实施“蟹田马鞍山旋耕机出租信息网变稻田”2万亩。到2025年,将实现“小田变大田”30万亩,基本消除冬马鞍山旋耕机出租信息网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7.7万亩,确保种粮面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

相关推荐

  • 旋耕机品牌大全

  • 最新旋耕机信息

  • 联系我们

     

    18215288822
    1658848789@qq.com
    18215288822
    qiepianj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