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机之家(xuangengji.com.cn)今天给各位分享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专访土壤学专家李保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改革先行 投融并举 共管协力 赫山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新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专访土壤学专家李保国
2、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改革先行 投融并举 共管协力 赫山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新招
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专访土壤学专家李保国 ♂
面对面丨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专访土壤学专家李保国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是我国著名土壤学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土壤的研究治理和保护工作。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国家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14亿多中国人牢牢端住了自己的饭碗。然而,中国的耕地46%分布在丘陵和山地,粮食亩产大于1000公斤的耕地不到五分之一,如何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是李保国和同行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记者:一说到耕地都会说到我们应该多利用耕地,还是应该多保护耕地,在耕地利用和保护上其实一直是有争议的,作为土壤学家在这种现状下你的使命是什么?
李保国:我们国家过去好多人认为耕地就是利用,他就没有保护的意识,不好的地我怎么通过技术把它产出提高,你不行了我就多施点化肥,千方百计地让土地多产出来养活我们自己,因为原来饭碗里面的饭不够吃。我们现在也谈利用,利用肯定是根本,但是我们现在谈的利用和过去谈的利用有很大的区别,叫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粮食产量比如说1.3万亿斤,现在能不能永远保住下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利用当中保护好这些土壤最珍贵的资源。
农村走出来的土壤学专家
土地不仅是李保国所从事的事业,也是他的人生起点。1964年,李保国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一家人居住的窑洞和窑洞上的梯田,是他最亲切的童年回忆。每年寒暑假,李保国都要帮着家人修整梯田,遇上干旱时节,还要拉水车到平原地区运水回来浇地。
与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相比,李保国拥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1980年,李保国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大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系。
本科毕业时,李保国报考了土壤学的研究生,开始跟随导师一起从事黄淮海盐碱地改良的学习和研究。盐碱地被称为“地球之癣”,重度盐碱地上几乎寸草不生,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土地。当时导师给李保国布置的任务是到山东寿光挖50个土壤剖面,调查寿光的耕地资源。
记者:这是什么样的工作量?
李保国:大概前面宽一米多,长三米多,挖深至少挖一米,挖开以后描述出来,还要照相,剖面是什么样子,分层次,每一层有什么特性,地表有没有积盐的现象,全部写下来描述出来,有的还挖出了地下水,再分层采样。比方说0到5厘米采样,0到20厘米采样,我们都有这个标尺,0到20厘米,20厘米到50厘米,50厘米到80厘米,根据土壤性质的变化然后再把样品采回来,所以说做完这个工作,我就对科学来指导农业生产也是充满信心。
博士毕业后,李保国留校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黄淮海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开始参与西北荒漠化防治工作,走遍了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等许多地方,他和团队曾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5年的科学考察和实地测量。
记者: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你肯定要面对比过去研究过程当中更多的艰苦。
李保国:无非就是卫生条件差一点,吃的差一点,有一个馕有一点咸菜,吃得就很好了。
记者:你管这个叫吃得好,一个馕一个咸菜就满足了。
李保国:那就不错了,还有肠呢。
记者:原来土壤学家的满足度就这样。
李保国:关键问题是你没有我的经历吧,你去过罗布泊吗?当然你对这个地方不喜欢,但是我喜欢,我实现了我们考察的目标,看到了这些大自然的现象,看到了比如说盐分最终去向在什么地方,形成大自然的力量有多么庞大。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平原上,黑色土滋养万物,腐殖质堆积形成了世界少有的肥沃土壤,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两土二两油”,这里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是中国最大的粮仓。
2008年,李保国到吉林梨树县考察当地的农业实验站,他最初建站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监测点,监测当地农业气候、土壤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推广信息农业。但很快他就发现,黑土地退化的问题比想象的更严重,黑土地保护迫在眉睫。
李保国:黑土地保护实际上也是他们当地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了,黑土地的风蚀水蚀已经很厉害了,我冬天去以后发现土地都很裸露,秸秆基本上都挪走了烧掉了,土壤裸露得很厉害,烧秸秆干吗了?东北要取暖,本来烧煤空气就不好,再加上烧秸秆,土壤裸露以后空气一团糟。
记者:我小时候有这种印象,烧秸秆的时候都睁不开眼。
李保国:而且烧得县城里面住的宾馆那些地方味都很大的,焦煤含硫的味道,这是冬天去的,等到第二年春天播种时候再去,总遇到沙尘暴。
记者:这儿的黑土地是什么样的?
李保国:大部分裸露,没有保护性耕作,播种的时候又翻地又耙地,遇到这种天气更是刮起风来就很厉害,所以说那个时候PM10完全就爆表,烧秸秆叫PM2.5爆表,刮起风来是PM10爆表,黑土就是这么流失掉了。
在自然条件下,草原、草甸上的植被枯萎、腐化,逐渐变成松软而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当开垦成为耕地,收获作物的时候,秸秆也被收走,没有有机物质归化,黑土地就逐渐退化。李保国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国际上治理黑土地的经验就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即减少对黑土地耕层土壤扰动,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增加地表覆盖,免耕少耕,让耕地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自然状态。
李保国:这个秸秆为什么要覆盖在地表呢?这个秸秆比较长,互相一交叉,加上有高的留茬,秸秆就能保持在地表,这样就起到保土的作用。秸秆腐烂以后,它补充土壤的养分,或者补充土壤的有机质,这样模仿自然界黑土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农耕文明贯穿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们在春去秋来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只有精耕细作才能获得来自土地的回报。在庄稼人看来,李保国推广的这种保护性耕作无异于“懒汉种地”,会导致产量下降。
记者:打破一个习惯,建立一个新的观念这有多难?
李保国:是难,在国外来讲叫耕作上的革命。
记者:反对意见大不大?
李保国:肯定没有农民愿意这么做,只有村支书愿意这么做,因为不翻地了,秸秆又还田,省了好多工序,原来传统机器进地六到七次,而我们这种进地可能是两到三次,光是机械费就可以节省成本七八十块钱,一亩就省这么多钱,村支书认为这个可以,但是我们还得给他下保证,假如减产了我们给你赔。
从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的一块225亩试验田起步,一场新的耕作方式在梨树县的土地上悄然萌芽了,专门用于保护性耕作的国产免耕播种机也应运而生。它能够在尽量不翻耕或者深度旋耕的基础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和施肥的动作。通过合作社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开始加入保护性耕作的行列中。
记者:他接受这个观点没有障碍吗?
李保国:他一开始不知道这个观点,首先他不知道有这种方法种地,但是一旦知道,他认为这样可以了,他又怀疑这个技术能不能做到位,你能不能保证我发芽?能不能保证我最后的病虫害,病害草害不至于发生?能不能保证最后的产量和原来常规产量一样多?成本多了以后,合作社可以接受这个成本。但是我们跟他保证产量低了以后,我给你把这部分赔上。
记者:你怎么有底气来保证他的这个标准?
李保国:因为我们对这个技术肯定有底气,我们看了好多文献,只要技术做到位一点没问题。
经过连续10年监测,梨树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有效供水量增加了50一70毫米,耕层0一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了12.9%;保护性耕作每年减少秸秆焚烧100万吨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粮食产量与用传统方式耕作的土地相近,在旱年甚至会超过用传统方式耕作的土地。增加产量和节约成本,是对农民强有力的引导,“宽窄行种植、秸秆全覆盖、少耕免耕”的“梨树模式”也逐渐被社会和学界认可。
2021年,经国家批准,黑土地保护被上升为国家工程。作为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创建者之一,李保国曾多次参与立法研讨。2022年8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今,尊崇自然法则的保护性耕作观念越来越普及,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也已经从黑土地推广到华北平原、南方区域、“一带一路”沿线等。比起实验室,李保国还是更喜欢野外工作,趴在野外土地上观察、拍照、取样,几乎是他每一次出差必有的程序。
记者:你父亲当时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回家种地,后来有没有想到你其实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是在祖国大地上种地,还是跟种地有关?
李保国:我父亲所谓的种地,种的是这一块地,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可能是要关心祖国的每一块地,每一块耕地。
记者:他作为一个耕作者,是欣慰的吧?
李保国:对我和我父亲来讲都是以土为本的,土给我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也提供了我们生活的一切,我们城里每一个高楼大厦也建立在土壤基础上,这个土壤支撑了你的过去,实际上正在支撑我们的现在。我们希望有一个美好未来,那么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这一块祖国的大地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因为它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人类所有生活一切的物质的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丨王宁)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改革先行 投融并举 共管协力 赫山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新招 ♂
张佳伟 张鹏程 谭 丽
7月10日,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湖南中亿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俞聪在机耕道上指挥8台收割机收早稻。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他对水稻种植信心满怀。“土地成片后,我种的500多亩早稻,机械化耕作效率提高不少,亩产也达501.9公斤。高标准农田让农民种田越种越‘甜’。”俞聪说。
赫山农业,成绩耀眼: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光环”背后,少不了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持。
去年以来,赫山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投融并举、共管协力”模式,对农田“小改大、高改平、弯改直”,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至目前,赫山区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46.19万亩。今年,该区早稻种植面积42.1万亩,预计产量17.6万吨。
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
“这一大片农田,原先可没这么规整。”站在大堤上,俯瞰中塘村农田里往来穿梭的收割机,赫山区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高明光有些感慨。他展示了这片农田在高标准建设以前的照片:地块高度落差大、划分错综复杂,大的大、小的小,且没有一条像样的机耕道。高明光介绍,目光所及的这2000亩农田,涉及2个乡镇3个村,以前归300多名村民所有,有的村民有几亩田,有的只有几分田。
“区里实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后,这2000亩农田承包给了3名种植大户耕作,小田变大田,从分散管理、‘各自为政’到集约化管理,这也为后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高明光说。
何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三喜介绍,就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实现“三化、三变、三增”,即土地数字化、交易市场化、程序规范化,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东、农业变实业,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增收。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谢三喜解释,就是要解决“四大问题”。即土地“碎片化”问题。第二轮土地延包大多采取“肥瘦搭配”的分田方式,形成了大量细碎分散、大小不均的“巴掌田”“补丁田”,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种粮积极性降低的问题。随着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农民家庭或散户经营种植双季稻效益明显下降,影响种粮积极性。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提质难的问题。土地确权颁证后,丘块田界基本固定,不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改造后的田块难以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要求。“人地矛盾”的问题。随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继续实施和新一轮土地承包权的延期,农村“有人无田、有田无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解决“四难”,迫在眉睫。2021年10月,在赫山区人大常委会的主导下,按照“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出台《赫山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选定泉交河镇5个村,在全省率先启动改革试点。
谭晓湖是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的种粮大户,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481亩地,种植双季稻。他说,以前流转土地,要和村民讲好话,东拼西凑,这边一块,那边一块,种植成本大大增加;现在成片规模化种植后,虽然流转价格提高了,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每亩成本反而降低了200元。去年,种植双季稻,他收益60多万元。
“土地数字化改革后,种粮大户工作效率提高,农民增收,村集体收入增加,实现了‘三赢’。”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说,改革为“沉睡”土地注入了活力。原本在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数字化”后成了可自由竞价拍卖的商品,溢价空间增大;土地经营权从分散在各家各户变成了集中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更方便;土地集中连片,旋耕机、无人机可驰骋其间,推广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耕种,种粮更赚钱。这也为后续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道路改善等农田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
赫山区共有147个行政村,试点以来,已有37个村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今年又有40个村启动改革,到2024年,全区所有村都有望完成改革。
2022年,赫山区土地数字化改革典型经验获省政府通报表扬。
政府出资、社会融资并举,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量
去年12月,省政府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允许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经营主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项目。
赫山区迅速反应,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
该区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实施方案》,启动一期11个村共4.2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总顾问、区长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有关工作;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全方位负责日常工作。为探索赫山建设模式,该区组织相关部门先后前往郴州、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
该区通过先建后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先期启动村级共享贷,提供500万元/村的共享贷资金作为前期建设资金;向区农发行融资贷款,已基本达成融资2.8亿元的意向。
通过社会融资,赫山城投子公司——益阳盛益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加入到赫山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列,投入1.6亿多元。“作为国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最恩说,“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也讲究经济效益。通过先建后补、后期产业发展、土地租金溢价,预计在6年左右,实现500至1000万元效益。”
去年省里出台的文件提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在确保项目区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基础上,允许将项目区内及周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等开发整治为耕地。
一期4.2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赫山区可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面积722.34亩,指标预计收益1.32亿元。
新增耕地和产能指标交易收益归平台企业;新增面积租金收益50%归平台企业,50%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工程项目建后管护;租金溢价收益按全区土地数字化改革方案的规定予以分配;产业经营收益归新型经营主体。
赫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试点经验,经省级层面推介,迅速传开。去年以来,该区已接待包括省内郴州市、衡阳市等,省外云南省玉溪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地农业部门组队来参观学习。
整村推进、全域规划,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
看着相继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给种粮大户带来的便利,泉交河镇种粮大户李月亭很是羡慕。他在恩塘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这块农田被纳入第二批高标准农田改造,李月亭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高标准农田会让我们种地更轻松。”李月亭如是说。
为提速高标准农田建设,赫山区坚持整村推进、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按照“土地数字化改革完成到哪里,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推进到哪里”的原则,优先在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的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四步走,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赫山区有条不紊推进,到2030年将新建或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52.25万亩。
第一步,规范实施“小田改大田”。该区将建设的主要工序归纳为五步工作法:测量放样、表土剥离、推平压实、修筑田埂、表土回填,通过连通田块、平整土地、贯通沟渠路、地力提升及生态防护,将零散田块打造成田块整齐、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的大田,项目区覆盖率达90%以上。
第二步合理布局田间配套设施。该区坚持节约成本、方便耕作的原则,田块呈条带状分布,灌溉排水渠道、机耕路相协调,实现田块成方,路渠成网。
第三步稳步推进生态化改造。该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排水渠和生态田埂,排水渠道不衬底,通过沟内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吸附、降解化学污染物,打造会呼吸的渠道。
第四步健全建后管护。由实施主体安排不少于5年的后期管护资金,纳入项目预算,专项用于工程后期管护。
赫山区还坚持示范带动,在全区遴选12个村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每个村安排项目资金200万元。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内容,确保创建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内蒙古旋耕机配件价格总农田面积的90%;选择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泥江口镇作为山丘区试点乡镇,探索山丘区“小田改大田”模式,补齐基础设施薄弱短板,提升机械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赫山区将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将全区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50%以上的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