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耕机之家(xuangengji.com.cn)今天给各位分享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皋兰县3万多亩撂荒地变成“聚宝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看定西土豆如何长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皋兰县3万多亩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2、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看定西土豆如何长大
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皋兰县3万多亩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

沐着春天的暖阳,走进皋兰农村,只见田埂地头犁铧翻飞,施肥撒种,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关键期,皋兰县吹响了“消灭撂荒土地,发展致富产业”的号角:大干50天,让曾经的撂荒地成为群众奔小康的“聚宝盆”。经过半个多月的攻坚, 3.54万亩撂荒地已复耕。
土地缘何撂荒?
皋兰县承包地确权面积43.8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5.75万亩,旱地面积28.07万亩。部分村庄常年缺水,大多山坡干旱地养不活一家人。
皋兰县临近兰州,尤其忠合镇、什川镇、九合镇等部分村庄与兰州城关区、安宁区接壤。地理位置的优越、便捷,使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劳务成为皋兰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

特别是近年来,年轻农民走出村庄,学技术、变身份,一个个在市区购买了楼房,成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
新的职业,让进城农民无暇顾及乡下承包的责任田,老一代农民大多年高体弱,难以下地耕种,不少耕地因多年不耕,渐渐已成撂荒地。
在皋兰,几乎每个村庄都存在这一问题。撂荒地已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
如何让撂荒地变成群众致富的“聚宝盆”?
3月初,皋兰县打响撂荒地整治攻坚战,把恢复撂荒耕地生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着力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决纠正和解决农村土地管理中出现的弃耕撂荒、毁损耕地等现象和问题,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农村生产经营,为促进农业兴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时间,《禁止耕地撂荒公告》《限期改正告知书》《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在皋兰各大微信圈子传开。加之乡镇流动宣传车、村大喇叭集中宣传,农户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有了新的认识,外出务工农民纷纷回乡投入到撂荒地整治行动中。
同时,县上将耕地保护补贴、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持等国家涉农惠农政策与耕地种植直接挂钩,做到“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以此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对不能按期复耕的地,村集体代为经营;对举家外出务工等无法复耕的撂荒地,动员农户“谁的孩子谁抱”,采取流转耕地、联合耕种、托管托收等多种方式集中恢复种植。
3月19日,记者在黑石镇三和村看到,昔日杂草覆盖的荒地,已被白花花的地膜覆盖,农户正在平整一新的土地上种土豆。皋兰慧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维路告诉记者,3月份以来,合作社不分昼夜整治撂荒地,目前已复耕荒地600亩,计划种植300亩土豆,600亩玉米。“这些都是水浇地,就这么荒着实在太可惜了。” 彭维路说。

在石洞镇阳洼窑村,有的村民在铲草平地,有的在犁地,有的在运肥。因疫情影响,外出务工农民一个个回到家,投入到撂荒地整治行动中。
石洞镇镇长瞿军说,全镇共排摸撂荒耕地40727.64亩,其中6789.56亩已复耕。为了实现规模化经营,经镇村多方协调联系,方常、禾盛、白银龙盛等合作社(龙头企业)共计流转中堡、蔡河等村撂荒耕地3070.87亩,用于种植经济林果、玉米制种等,发动农户自耕3718亩。
石洞镇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可耕作程度,镇村两级积极衔接县农业部门,为方常合作社流转的590亩钙果种植基地送去地膜500公斤;投资36万元对杨家窑泵站进行维修,后续将进一步争取建设杨家窑农田水利项目,配套建成10公里以上渠系、塘坝等基础设施,抓好土地流转服务和产业发展扶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夯实耕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后劲。针对贫困户等耕种困难群众,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利用村集体资金等,租用旋耕机扶持20多户农户复耕复种,目前已完成杂草清除和平整土地600多亩,切实激发了群众种粮积极性。
皋兰县农村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三变”改革、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的大好机遇,也得益于通过土地整治将一块块拾边地、荒废地重新平整翻耕,化“零”为整,实行规模化种植的结果。
据皋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县上将土地规模经营作为解决耕地撂荒、提升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积极培育引进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动员农户采取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撂荒耕地,解决农业生产率不高、有限耕地捆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突出问题。
“对复耕复种条件不具备、整治难度大、时间长的难点问题,建立长期整治一本账,通过实地摸排、村社上报、群众反馈、分析研究等方式,列出长期整治耕地36800亩。” 水阜镇副镇长王树林说。
王树林介绍,截至目前,镇上已整治撂荒地8160亩,占撂荒地总数的15.68%。初步达成流转意向1500亩,已流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转1130亩,其余耕地正在促成流转;在主体复耕方面,积极与兰州新区中霖公司联系,流转土地3721亩,已种植牧草、杏树等。
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益,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欣欣向荣奔向小康社会,皋兰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人民步履越发铿锵有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 文/图
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看定西土豆如何长大 ♂
许多人知道定西,大概都与贫困连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规模区域性扶贫。甘肃定西、河西与宁夏西海固合称“三西”贫困地区,被确定为最贫困的地方。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他们“靠土豆过日子”。
如今,土豆与甘肃定西依然紧紧联结在一起。土豆又叫马铃薯,定西今天有“世界薯都”之称。土豆这个外观颜色与定西黄土高原极其相似的作物,伴随着定西人民走过艰难的贫穷,一路随脱贫的步履走来,成为这个地区群众参与程度最深的脱贫产业。小小土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救命薯”“致富薯”,今天又叫“小康薯”。马铃薯在定西这片土地上记录着历史,也寄托着希望。
定西市安定区是定西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的土豆可以数出好几个“最”: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强、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县区之一。记者到安定区走访了5个乡镇,先后到7个村庄、3个企业和7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寻访定西土豆如何长大的轨迹,探寻产业扶贫的启示。
定西土豆“长大”了
定西土豆有过不同的直观形象。在人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土豆就是清水里煮的食物,是火边烤的吃食;在土豆产业发展的时候,土豆是黄土地里刨出来装进口袋拉出去卖钱的商品。今天,定西土豆已经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被加工成各种速食品,装在精美的包装袋,运出定西。曾经以麻袋和车皮为单位销售的土豆,在今天的定西以“粒”为单位销售。一粒原原种土豆的价格已经超过了麻袋装的好几斤。
今天,在定西,土豆确实是一个“大”产业。土豆产业有多大?我们从安定区走访下来,感到至少可以从三个纬度来衡量:土豆是安定区重要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是定西农民增收的大头;是定西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品牌。
今年,安定区种植土豆80多万亩。这是安定区土豆种植的一个稳定亩数。2018年安定区种植土豆就有102万亩,总产量135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的收获还没有全部结束。安定区有关部门测算,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800公斤,较上年增产21.6%,预计马铃薯总产量将达到144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300元。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员工正在收获马铃薯脱毒原原种 曹应森/摄
土豆是安定区乃至整个定西的“著名品牌”。“定西马铃薯”几年前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定西土豆已经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的原原种出口土耳其、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泰国农业部也将这个基地确定为微型薯出口供应基地。今年,安定区已签订出口订单6000万粒。
定西土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维持人们贫困度日的普通作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成为一个致富产业,而且路子越走越宽广。定西土豆背后蕴藏的智慧,也许对于刚刚脱贫的地区,对于正在奋力脱贫的地区,都不无启示。
土豆哪里都能长,定西只能长土豆
据说,全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可以种植土豆。安定区领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土豆哪里都能长,定西只能长土豆。
这句话说明了土豆之于定西的重要意义,也表达出定西人民对土豆产业的坚定认识。
“定西只能长土豆”,这句话有许多科学解释,比如土壤成分、降水量、温度、湿度等。定西农科院一位科研工作者通俗地解释了其中道理。定西气候春天干旱,许多作物遇到干旱就不出苗,而土豆在干旱中能出苗,只要有一点雨水就发芽。每年七八九月,是定西的雨季,暴雨如注,秸秆类庄稼时常倒伏,影响收成,可是这种天气不耽误土豆在地下生长。到了秋天,土豆总会有收成。而且,个儿大的给人吃,个儿小的喂猪、喂鸡,“利用率”极高,人们把土豆叫做“粮菜饲兼用作物”。
《定西市志》专门有关于马铃薯的章节。按照市志的区分,1995年之前,这里的马铃薯属于“自给自足”阶段,马铃薯虽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产业培育阶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传统种植开始向商品农业转变;2003年之后,定西土豆进入产业形成阶段。2005年之后,定西开始发展种薯,使土豆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且效益有了更大提高。
这几年,定西市提出“马铃薯战略”,要“打造中国薯都”,安定区则以“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为目标,发展马铃薯产业。从“工程”到“产业”再到“战略”,记叙了定西马铃薯发展轨迹,也表明了定西对土豆这个产业坚持一贯的认识。在一块开满了土豆花的田地边,当地干部讲起当年“抱牛头守地块”的艰辛。
刚刚开始实行“洋芋工程”时,农民舍不得把种麦子的地用来栽土豆。要想产业上规模,就得保证栽种规模。遇到不理解的农民,乡村干部只好站在田间地头“抱住牛头”,劝说农民栽种土豆。土豆产业发展壮大凝结着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
今天,我们在安定区看到的是一个产业带动程度高、农民参与程度深的土豆产业。马铃薯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产和销两个方面,而是一套思路。安定区的概括是:抓种薯繁育促外销,抓机械耕作促效益,抓品牌建设促销售,抓市场建设强服务,抓精深加工促转化。他们的目标是,实现马铃薯种植品种向专用化转型、加工产品向主食化转型、消费理念向大众化转型,努力将安定区创建成全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助推脱贫先行试验示范(县)区。

安定区香泉马铃薯万亩良种生产基地,种薯企业组织人员采挖马铃薯 曹应森/摄
土豆哪里都有,定西只能长土豆。这种“人人都有”、毫无地域优势的产品,要完成产业化,实现“人有我优”,通常路径是增加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在定西,在安定区,实践也证明,坚守是一条重要经验。
一个地方适合长什么,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探索出来的。要把地理条件下生产的作物产业化,不是简单地提一个口号、搞一个战略就可以完成的。它离不开群众性的社会实践。定西几十年抓住土豆不放,就是给这种实践留足了条件。产业发展需要方向,更需要韧劲,尤其是与农业直接相连的产业,没有坚持就难有发展。
“定西只能长土豆”,是对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发出的感慨,更体现出产业发展该有的定力。安定区的同志说,产业不走弯路,脱贫才能走捷径。

当地薯农正在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交售马铃薯 曹应森/摄
“摸得着”“送得到”才算市场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定西土豆是市场催生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土豆之所以从百姓充饥的食物开始向商品转化,就是因为看到了土豆“卖得好”。正是“卖得好”,定西开始大规模提高产量。但是,没有多久,他们也遇到过“市场之惑”:种少了,满足不了市场;种多了,找不到市场。
找市场是一个艰难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精明的农民走出黄土地,当起土豆“小贩”,为灰头土脸的马铃薯找市场。安定区马铃薯协会会长讲述了他们的感受。这位会长自1999年开始贩土豆。他说,当时主要是从马路上收购,卖给河南、陕西等地客商,自己赚一点代办费。价格由客商主导,自己没有发言权。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一年卖出2万吨土豆,装400多个火车皮。“那时最大的苦恼是,我们有产品却很被动。”
这种“被动”背后是农民付出的血汗。团结镇一个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04年开始学习卖土豆。第一次贩卖200吨,赔了1万多元。2008年南方冰冻,他运了一火车皮到广东,挣了一笔钱。尝到甜头之后,他2009年又运了两个车皮去广东,结果赔了7万多元。许多土豆商贩就是在这样的盈亏循环中,战战兢兢地推销土豆。
政府一方面动员农民种土豆,一方面还得为农民找市场。巉口镇党委的领导同志回顾这些年土豆产业的发展,由衷地感到龙头企业才是老百姓“摸得着”的市场。有了龙头企业,才真正解决了土豆销售的市场问题。企业是土豆销售“终端市场”,而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场容量”。
土豆上了规模,加工增加收入,这是一个通俗的道理。定西土豆产业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最初,安定区开始发展淀粉加工,各种小作坊甚至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它带来的是环境容量的挑战,尤其是水。定西缺水,加工淀粉需要大量用水。在这样的压力下,淀粉加工企业经过一个时期的“野蛮生长”,不断整合,渐渐形成龙头带动的新格局。
安定区现有11家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公司)。这些企业建成精淀粉生产线10条40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9条7.6万吨、全粉生产线1条2万吨,主食化产品生产能力9.2万吨,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加工产业集群。
有了这些企业,有了这些生产线,土豆不再是装在麻袋里、堆进火车皮离开定西。它们变成淀粉、饼干等各种食品,装进精美的包装袋,告别这片黄土地,走出陇原。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直接的作用是给农民的土豆找到了销路,农民知道土豆收获之后“送到哪里去”。安定区最大的土豆加工企业是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在巉口镇发展起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土豆种植、储存、加工、服务等方面,不仅带动了安定区和定西市,而且辐射到兰州、白银、张掖、武威、平凉等地农户。
这家公司不仅接受农民种植土豆,还帮助农民种土豆。融资难是许多农户和种植合作组织面临的困难。蓝天公司这几年通过“蓝天贷”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以蓝天公司的信誉为基础,与几家银行合作,创立由蓝天公司提供担保、银行提供信用无抵押的贷款模式,通过种植合作联合社这个“中介”,把信贷效应放大到各个合作社和贫困户,担保贷款额度5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这让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蓝天公司负责人介绍,2019年,几家银行给蓝天供应链金融各链条总授信额度6亿元,计划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2亿元以上。这个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土豆种植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蓝天公司最近几年把马铃薯储藏库建到产地。他们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设了30座储藏库,增加贮藏能力30万吨以上,辐射带动5万多农户。储藏库“前移”到村,方便了农民交售土豆,让土豆真正成了农民“家门口”的扶贫产业。
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雾培无土栽培马铃薯。魏永刚/摄
“拉动”与“倒逼”都是发展的力量
定西土豆从一种简单食物到致富产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力量,来自不同方向。
政策是拉动土豆产业的主导力量,龙头企业则是“倒逼”土豆种植的另一股力量。在安定区几个乡镇走访,我们看到,龙头企业改变的不仅是市场,更深刻的变化在于,龙头企业从加工土豆入手,“倒逼”土豆从育种到种植、销售,整个链条都发生了改变。
土豆种植的“细分”,就是龙头企业对这个产业的一个明显改变。当地人喜欢调侃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多少年来,人们生活离不开土豆,但不分“高下”。今天,土豆种植分为商品薯、种薯和淀粉薯不同类型。安定区有爱兰薯业、凯凯农科、农夫薯园、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种薯企业15家,形成了5亿粒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能力,分别占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国的29%。安定区的淀粉加工企业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万吨左右。还有一些土豆卖到蔬菜市场,就是商品薯。这种“细分”提高了土豆种植业整体效益。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土豆生产方式。家家户户种土豆,是定西农民的传统。最近这些年,土豆更多的是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来种植的。这不仅实现了土豆产量的规模化,而且优化了农村种植结构。安定区现在有280多个专门种植土豆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有一个大型联合社,每一个村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像一张大网,把土豆种植和销售网了起来。
这个网络是怎么铺起来的?销售终端是最重要的“线头”。合作社把土豆卖给联合社,联合社卖给蓝天公司,简单地说,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线条。这个线条的背后,蕴含的是企业为农村合作组织提供的生产服务。“蓝天贷”帮助合作组织解决资金困难,订单收购解决了合作组织的销售,蓝天公司还改善结算方式,方便农民领钱。这几年,蓝天公司把仓库建设到村里,让土豆交售更方便。龙头企业改变了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因此,促进了安定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倒逼”着土豆种植形式的变化。正是有了这些龙头企业,灰头土脸的土豆在安定区乃至定西才更加精致起来。

定西人说“洋芋花开赛牡丹”。这是安定区土豆花连片盛开的农地,成为人们郊游的好去处。魏永刚/摄
农机让“合作”上规模
农业合作社是安定区土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定区的种植合作社已经不是简单地把农户“加”起来,而是“融”在一起。280多个农村合作组织改变了土豆产业,也改变了农业技术服务,更改变着安定区乃至定西的农村。
合作社靠什么合作?最能发挥作用的是农业机械。记者在团结镇唐家堡村访问了定西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农业机械库房,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马铃薯播种机、打药机、残膜回收机等,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停满了库房。他说,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有26台(套)。土豆从翻地到种植、收获、分拣各个环节,几乎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仅此一项,合作社年收益在200多万元。
定西土豆的改变大概也可以说正是从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开始的。这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紧密相连。过去一个时期,定西农民曾经远赴新疆打工。这些年,由于本地企业发展,就业容量增加,到外地打工的人比过去少了。但是,“回流”到种植业尤其是土豆种植业上的人并不多。农业机械的推广不仅弥补了这个空白,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土豆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农机补贴政策是撬动农机推广的重要动力。在国家农机补贴30%的基础上,安定区实现再补贴30%的政策。安定区一位领导说,他下乡去如果看到哪里还有人驾着牲口种田,就知道这里的农机补贴政策落实得不好,要“追责”。
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改变了劳作方式,也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团结镇寒树村一位姓田的农民,现在种着680多亩土地,靠的就是这些年置办的20多台农业机械。除了挖土豆时季节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就可以经营这数百亩土地。他说,人工挖土豆,3个人一天最多挖一亩;用上机器,一天一台机器可以挖15亩。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儿子也回来和他一起种田。靠着种土豆,这几年他翻修了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还买了小汽车。他的下一个愿望是购买大拖拉机和收割机,也要尝试着领办一个合作社。
土豆“链条”靠大家“拉长”
加工链条越长,产业附加值越高,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定西土豆产业也如此。我们在安定区参观了土豆加工生产线、淀粉生产线等企业,看着土豆从清洗到淀粉生产、再到变成食品的过程。那些现代化的生产线,让人很难想到这是在定西这样一个多年贫困的地区。土豆精加工、主食化需要更多这样的生产线。但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家不大的叫做伊口香的食品加工厂。
这是香泉镇的一个不大的食品厂。一排厂房,一栋办公楼,干净的院落里飘着烤馍特有的香味。食品公司创办者刚刚40岁,他最熟悉的事情是烤馍。
1996年初中毕业之后,他先后在甘肃兰州、天水和内蒙古的几个地方打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靠着土鏊子烤馍讨生活。2010年,漂泊了许多年之后,他带着土鏊子回到了安定区,在城区开设了一家烤馍店,一干就是5年。
“用土豆泥烤馍是从2015年开始的”,这位年轻人告诉记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就想着在馍里加入土豆的味道。最开始用民间最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简单的办法:把土豆煮熟、捣烂,掺进面粉做烤馍。这样烤出来的馍果然味道不一样,口感独特,很受欢迎。2016年开始,他到当地薯香园公司购买土豆全粉作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吨土豆全粉。生意越来越大,在安定区就开了4家实体店卖烤馍。
“开小店供不应求”,他就决心要办工厂。2018年,他投资800多万元,办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来烤馍。现在,公司的产品除了烤馍,还有月饼、面包等。他自豪地说,现在每天能生产一吨货。这两年,他到兰州参加过推介会,还在申请烤馍的食品标准专利,正在注册商标,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烤馍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仅仅是香泉镇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馍店。这几年,不少人都开始自觉地把土豆粉加入到烤馍中。据估计,至少有70家是用土豆粉烤馍的。
土豆产业链的延伸是安定区乃至整个定西发展的大题目。把土豆粉与西北传统的烤馍结合起来,而且在一个镇就有70多家小店“自发”经营,这是土豆产业延伸的“独特风景”。用土豆粉蒸馍,也正在悄然进入定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土豆食用方式的改变,使这种普通食品和人们的关系发生着值得期待的新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土豆作为食品的延伸正在成为群众性自觉行动。
今天,定西土豆已经远远超出食品概念,甚至不仅是一个产业。定西人民正赋予它更丰富的含义。土豆在魔术般地变幻出各种模样。我们在安定区的多个企业看到了土豆粉冲剂、土豆粉饼干、干薯片等土豆速食品,林林总总,据说有40多种。
兰州旋耕机配件厂家土豆也正在提升到文化层面,成为安定区乃至定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夏末秋初,连片的土豆花盛开,成为人们郊游的好去处。定西还创造出了“土豆宴”,把土豆纳入到人们的习俗和节会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底蕴。
在封闭的实验室里,科技工作者穿着白大褂、套着鞋套、戴着口罩,精心分离一株株幼苗,脱毒放进营养钵,他们呵护幼苗比照顾婴儿还用心;在现代化生产车间,土豆走过长长的生产线变成各式各样香脆可口的食品,被装进精美的包装袋;中间是安定区广袤大地盛开的土豆花,祖祖辈辈靠土豆充饥的农民,驾驶大小机械穿梭田间??这些动人的画面,留在记忆深处,让我们久久回味。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定西土豆!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