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抢丰战首战告捷,克服冬小麦晚播、农资价格上涨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权威消息,宣布2022年我国夏粮生产喜获丰收,而且是总产量、单产、播种面积“三增”。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增加128.6万吨。
在我国,夏粮主要是小麦,但去年的秋汛,导致我国1.1亿亩小麦晚播,晚播部分接近全部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今年一季度都对夏粮丰收难度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好在,丰收如期而至。
我国已连续十八年获得丰收,今年要冲刺“十九连丰”,但农业又一向被认为是高风险的行业,天气变化、病虫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威胁粮食生产。我们为何能连年丰收?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在保障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究竟做了怎样的努力?
或许,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真正了解当代粮食生产的真实景象,才能找到粮食一直丰收背后的原因。为此,在三夏收获的季节,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个领域的农业生产者、农业科学家,试图描绘现代农业的一角:那是一个正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农业,一个早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京郊麦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一个留守老农的种地故事
中国的现代农业究竟是什么样子?或许可以从一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民说起。
在河南、安徽、山东,或者河北、山西等小麦产区,大量的村庄空心化,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在家,照顾家里的几亩或十几亩地。
每年八九月份,冬小麦开始备耕时,留守的老人们,会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买回来种子、肥料、农药等。他们也可以不用亲自去买,有人能代买,也有人送货上门。在粮食产区,这样的情景,在大部分村庄都能看到。
然后,老农会打电话寻找附近的农机手,农机手们有各种不同的农业机械,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他们会提供收费服务。各地收费略有差异,比如旋耕,一亩地三五十元。有些地方,旋耕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农民不用掏钱。
耕地之后,播种机开始进场,三亩五亩的小地块,农机手们也不会嫌弃,每亩收费四五十元。
如果出现病虫害,需要打药防治,年老的农民们,也不会背着药桶去地里打药。全国十多万植保无人机的飞手们,正在走街串村进行飞防作业,同样一个电话,很快就能到地头。无人机打一次药,一亩地只需要6-8元,而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打300-400亩地。他们还会提供药品,这样的话,每亩地的费用会增加2-3元。
当遇到旱情,需要灌溉时,遍布农田的机井、灌溉渠、输水管道等,就会派上用场。我国农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占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其中还有3亿多亩的节水灌溉面积,使用滴灌、喷灌等方式,用更少的水实现灌溉目的。在夏季的平原上,随处都能看到农田中喷泉一样的灌溉设施,而农户们只需要支付电费即可,每亩地每年的费用不超过10元。
当粮食成熟,同样打个电话,收割机就会开进地里,每亩地的收割价格在40-60元。收割机收割的时候,路边会有很多收粮食的卡车,如果不愿意把粮食拉回家,粮食会直接装进卡车,拉到食品厂、粮站等卖掉。如果想自己存点儿粮食,老农们会用电动三轮车把粮食拉回家。
当城市居民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时候,在乡村,一个留守的老人,也可以靠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粮食生产的全过程。
一个智能种地的农业版图
“手机种地”的场景,在广袤的中国农业版图中,是否只是“小众”现象?
并非如此,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了97%、85%、9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粮食生产者,都可以做到广义上的“手机种地”。
是什么支撑了如此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场景呢?其实,“手机种地”的背后,蕴含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成果。
随时随地的灌溉,保障了粮食生产可以有效对抗降雨量的不足,尤其是我国的小麦、玉米主产区,大部分在干旱的北方。而这套灌溉系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中,国家从未间断且不计成本投入。不用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兴水利,就是在当前,农田水利的投入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据水利部的数据显示,仅在“十三五”时期,全国累计落实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就达到3.58万亿元。
手机的另一端,支撑着小农户们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则是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系统,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这个系统中,有超过两千万台大小不等的拖拉机,接近20万个农机服务组织,数千万名农机从业人员。
而一台大型的收割机,去掉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农民只需要不到10万元即可买到手。以2020年为例,全国农机具销售311万台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87亿元,占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还有种业攻关、土壤改良、农田等级提升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数十年不间断的庞大投入在支撑。比如育种,我国小麦、水稻两大口粮,品种100%自主。之所以做到这一点,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的种业攻关。不论是小麦育种,还是杂交水稻,中国的育种水平,都站在世界的前列。再如土壤改良,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的南方中低产田改良,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的黄淮海中低产田改良,这些耗费了庞大的人力物力的攻坚,至今从未间断,效果也同样明显,比如黄淮海平原上的盐碱地,在数十年中,就实现了亩产几十斤到亩产千斤的提升。
可以说,过往印象中的那个中国农业,其实早已不是中国现代农业的真实模样。
一种新兴的高效耕种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规模化和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提升产量、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
但在我国,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到今天也是如此,这些每家只有几十亩甚至几亩地的农户,如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
这其实是现代粮食生产的另一个场景。在老人们“手机种地”的村庄中,确实有很多不再种地的家庭。他们之中,或者全家老少都去了城市,或者老人年纪太大,不愿再种地,或者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收入让他们放弃了耕种。
但他们的田地,却并非无人耕种,他们不再耕种的土地,恰恰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提供了便利。新型的经营主体,也就是家庭农场、合作社,成了新的生产者。
家庭农场主,在过去多被称为种粮大户,他们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更多农田的经营权,实现了适度的规模化。合作社则是多个农户,甚至是多个村庄联合起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而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则使得极少的人就可以耕种和管理大量的土地。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报告显示,到2020年6月,我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1.8万家,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填报数量超过100万家,农村承包地流转总面积达到5.55亿亩,占全国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35.9%,连片种植旋耕机配件311轴承座规模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新型经营主体还从事农业托管服务。所谓农业托管,即小农户将土地全程托管给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组织,这些受托管者,负责从购买农资到销售粮食的全程生产过程,而农户只需要等着拿到粮食销售后的收益即可。
和那些“手机种地”的小农户相比,将土地托管的农户,几乎可以实现“远程种地”,他们全年在外务工,不用回乡播种、收割,也不用管理,即可得到收益。甚至因为集约化生产的原因,他们土地上产出的粮食有可能更多。数据显示,仅在2019年,全国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44万个,托管面积超过15亿亩次,覆盖小农户6000万户。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