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15:3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肖淙文 县委报道组 盛思佳
(嘉善雨中水稻迎丰收 摄影 胡凌翔)
王华荣最近有点焦虑。
坐在嘉善小白龙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中,他几乎每5分钟就要接一个电话。讨论市场的经销商、咨询甜瓜培育的同行、研究新品种的合作专家……他左手夹一支烟,右手举着手机一一回应。长长的一截烟灰落在桌子上,说话的间隙他抢着吸了最后几口。
十一之后,新一季的甜瓜就将上市。而在今夏过去的那个甜瓜季,他经营的合作社亩产约4000斤,总产值80万元。对于这个数字王华荣并不满意,“总体来说,今年的行情是在走下坡路。”
这样的担心和焦虑,在合作社中,他几乎无人能分享。想提高种植效率,地里上了年纪的农民要他手把手教;想培育新品种,新盖的实验大棚只有他懂技术;想向外拓展市场,人脉和资源无人能助力。
踩着脚下的土地,44岁的他,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无力感。
王华荣的困惑不是特例。近年来,传统农民“后继无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乏力的现象日益突出,土地上的“空心化”已经成了广袤乡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土地上缺什么人才?
上午10时,甜瓜大棚里的温度达到30多度,67岁的冯荷花抹了一把汗,麻利的整理着甜瓜枝蔓。早上6点起,她已经工作了4个小时。
地里的活永远干不完,一生都在与泥土打交道的冯荷花深知这个道理。为了让这一季的甜瓜赶在十一之后顺利上市,她和其他工人平均每天要工作9小时。
一季接着一季,只要有辛勤耕作的人们,土地的馈赠就毫不吝啬。可是,像冯荷花一样,那些从小就长在土地上的一辈已在渐渐老去。
在她受雇的嘉善小白龙果蔬专业合作社,25个长期雇工,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最大的已经70多岁。“现在还在做农业的,50到60岁都算是年轻人了。”抛出这句话,“年轻人”王华荣有点无奈。65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担保,在采收、装箱、搬运等多个环节中,无论是雇主还是农民本身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年龄的差距还体现在工作效率上。今年,王华荣有几个大棚的甜瓜产量不高,原因是农工们整理枝叶的方法不对,导致枝条受损、病虫害多发。60多岁的老农民虽有经验,但学习技术操作比年轻人慢得多,对于机械化的新生事物更是很难接受。
“同样一种修剪手法,我看一遍就会了,但有时示范三四遍,他们也不一定都能做对。”王华荣说,目前合作社的农工按小时计工资,女工10元/时,男工15元/时,在农业领域,这样的人力成本已相当高。
那能吸引年轻人来务农吗?“我当然想,但即使是高价,也招不到人。”为了招揽他口中的“年轻人”,王华荣宁愿付出150元/天的工资,也不愿80元/天雇佣高龄老农。
招人难的问题在冯荷花这里得到了证明。她身边50多岁的同乡人几乎都走进了工厂,家里零散的几亩地也更愿意租给外来人口耕种。在他们看来,每年800元/亩的租金,比挥汗一年得来的丰收,性价比更高。冯荷花也坦言,自己选择务农一是觉得土地上的工作更加自由,但更现实的是,这个年纪,已经很少有工厂愿意接收她。
传统农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土地上凋零。让王华荣更担心的,是他意识到自己正身兼数职,且越来越“一言堂”了。
1998年,20多岁的王华荣发现家乡的豇豆因为渠道不通而滞销。凭借着在外求学、走南闯北的经历,他搭建人脉,串起了鼻塞的家乡和市场,以农产品经纪人的身份一脚踏进农业。20年后的今天,他培育的“小白龙”品牌甜瓜已经销售到了杭州、上海、无锡等地。但当他想再次发力向外突破时,却发现自己与市场沟通的方式与20年前竟毫无差别,他依旧扮演着最初并不专业的“经纪人”角色,凭借有限的人脉,在越来越饱和的市场艰难拓展。“身边没有人能提供信息辅助我决策,市场上也缺少专业的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
同时,向内深耕的重任也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在王华荣的甜瓜基地里,有4个大棚被划为实验棚,除了前来沟通、指导的专家,日常的科研、培育工作均由他一人负责。前几个月,来自珠海的同行说起自己新招聘的一批大学生技术员,让王华荣好生羡慕。“我不指望他们下地干活,有专业人才帮我记录指标、分析数据就好了。”
“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从产前、产中到产后,要有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等多种职业农民合作完成。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业人才是缺位的。”嘉善农经局科教科副科长王群说,他走过了嘉善的许多土地,从专业大户和农业带头人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缺人”。
我们的农业人才去哪儿了?农业对他们来说,真的还有吸引力吗?
(嘉善小白龙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荣)
农业还有吸引力吗?
前段时间,冯荷花的儿子起了自己架大棚,种蔬菜的念头。看到邻村种植花菜,几个棚就能盈利2万元,一直跑出租、打零工的他也想踏踏实实干点自己的事业。但想法还未成形,就被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母亲否定了。“你们没吃过这个苦,这活儿你干不了。”想起女人们也和男人一样,搬起一筐筐100多斤的甜瓜装车,她不愿意孩子再踏入农门。
“苦”是不少人放弃农业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将不少年轻人隔绝在外的一道。“在工厂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这些年好多人都不愿做了。”嘉善西牛家庭农场负责人沈正平说,从10年前三五十人主动询问“你们有活儿吗?我来干几天”到现在“上门去请,找十几个人都困难”,他所在的西塘镇礼庙村的农民人数至少减少了一半。
一边是工厂里工资高、结算快、环境好。另一边是农业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回报慢,这样的特性更是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特别是服务业产品价格长期下降;农业份额在国民经济中持续下降。经济作物的市场行情更加不稳,今年,由于天气原因,甜瓜滞后上市导致囤积压价,王华荣只能做到保本。饶是沈正平主要种植的稻谷,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其利润与二产、三产也无法相比,相应的,能提供的人力成本就更低。
此外,对于农业和农民的固有偏见和印象仍然存在。今年,38岁的奚叶青在浙江一里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辟了一块“纳米小番茄”大棚,利用高科技的纳米水凝膜种植技术,这里种植的小番茄,营养成分比普通土培、水培要高2~5倍,售卖价格高达60/斤。且棚内可实现自动温控、智能灌溉,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比一般工厂更好。
尽管如此,奚叶青在招聘员工时仍被泼了一盆凉水。有年轻人一听是种番茄的,扭头就走。“我们到城里是打工的,不是来种地的。在城里种地,还不如回家种。”提起对农业的误解,这个特殊的“农二代”十分困惑,在他看来工厂化的农业和农民是未来中国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我是创业者,也是个农民。如果大众对农民的身份认同少一些刻板印象,将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尝试了解这个行当。”
(奚叶青演示智能灌溉系统)
除了通过科技增加农产品含金量,集约化经营是另一条可能的出路。在中国,人多地少、户均耕地面积有限是基本农情。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截至2016年底,户均经营耕地不足8亩,平均每个地块不足1亩,是典型的小规模经营国家。
嘉善正在探索,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以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技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全县土地集中流转、引导委托流转、实施全域流转,土地流转率已达到72.75%。
如今,在沈正平的家庭农场,2000亩的土地上长期雇工只有9个,但个个都是有硬本事的专业机械手。旋耕机、收割机、农药一体机……来自安徽的41岁农机手乔印虎都能熟练操作。农药喷洒时的选点、打田时的深浅,甚至只听机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他就能判断是哪里出了故障。
“有了技术,我们这个工作就是有门槛的。”做机械手的工资加上农闲时外出打工,乔印虎每年能有9万元的收入,今年,他用积蓄全款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成了新嘉善人。“下一步,我还想继续学习机器修理和保养,想做好这个行当,要学的还多着呢。”以农民为职业,乔印虎觉得并不失体面。
(农民进行田间管理 摄影 胡凌翔)
农业人才从哪里来?
蹲点调研中,我们从嘉善农业经济局获悉,嘉善全年农业从业人员40512人左右,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涉农创业者等。以粮食生产为例,人员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40-60岁,多为夫妻档,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并且依旧依赖传统种养经验,缺少现代和科学种养的意识。
这样的现状下,农业人才如何脱颖而出?
“纵向来看,要从现有的农业人员开始培养,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农民培训与职业农民培育,发挥好地区农业头雁的作用。”王群说,2014年,嘉善被列入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全县9个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2014-2017年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703人。
那么,经过培训就真的能够具备职业农民的素养吗?记者走访中发现,目前的职业农民培训仍然存在着“不接地气”等问题。“我们放下地里的活儿去听课,但经常发现培训老师和别的课程一样,连PPT都没有更新过。”王华荣说,现在各种培训太多太杂,且讲授通识知识较多,他希望职业农民的培训能更有针对性。
招生培训上也面临难题。嘉善农经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招生难”的现象比较普遍。职业农民要求学员年龄在60岁以下,每年500个指标,且3年内不得重复培训。“在农民老龄化严重的现状下,限制年龄就筛掉了一大部分人。培训周期也打击了一部分想学习不同技术的农民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嘉善职业农民培训着重进行了升级。共按产业类别开展12期培训,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人才。课程安排小白龙旋耕机配件支架也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进行,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相结合,把更多学习场景设在田间地头。
王群向我们展示了课表,“鲶鱼养殖技术”、“草莓一品一策质量安全管控技术”、“黄桃育苗嫁接技术”……不同农业门类的实操课比例大大增加。同时,传统的“学分制”也在完善,实际操作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占50%的学分,允许新型职业农民自主选修部分课程。
除了自我培育和提升,更多大户和经营者也开始转变思路,尝试从外部引人才。
今年毕业季期间,嘉善县农经局组织了当地9家新型农业主体来到浙江农林大学,举行了一场农业对口招聘会。希望能搭建桥梁,让有知识有技术的新鲜血液流入田间。九家企业一共推出了60多个岗位。招聘当天就收到85份简历,24人达成就业意向。
“如果从事农业的人都是60、70岁的夕阳群体,那农业只能是夕阳产业。”许多像王华荣和沈正平一样的农业大户,也加入了这次“抢人小白龙旋耕机配件支架才”大军。“土地上的未来是我们的,更应该是他们的。”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