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机之家(xuangengji.com.cn)欢迎您来厂考察洽谈

旋耕机

首页 > 旋耕机

[两米五的旋耕机多少钱一台]远山的回响丨都市金领“慧”种地

2023-02-05 10:02:53 阅读

编者按:

村庄中,汗水滴下种子发芽

远山里,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壮

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二季

记录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故事

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眼下正值晚稻结束收割、油菜开始播种的时节,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一望无际的万亩良田不见一个弯腰播种的农民。湛蓝天空下,只有几架臂展两米、红黑相间的无人机缓缓起飞,机上搭载着播种器。无人机在低空匀速飞行,将希望的种子撒进农田……

无人机播种油菜籽(央广网发 胡斐 摄)

这里是江西首个“万亩智慧示范农场”:在这里种地不按亩算,而按千亩、万亩算;在这里农民不用镰刀、锄头,而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农场的主人邹泰晖看着天上缓缓飞过的无人机,感叹道,“以前抢农时靠人干活,现在我们靠手机就能种地。”

无人机在空中播种,无人旋耕机在田间翻耕,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这片万亩农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26个人就可以种1万亩地。

然而,谁能想到,这位智慧农场的操盘手,竟是刚从国际大都市“金领”办公桌上转型下来种地的“新手”。

江西首个“万亩智慧示范农场”的主人邹泰晖(央广网发 胡斐 摄)

从大上海到小山村 “都市金领”选择回乡做农民

邹泰晖,祖籍南昌,户籍在上海,搞过销售,干过厂长,可以说衣食无忧,是一名事业成功的“都市金领”。2018年,50岁的邹泰晖瞅准智慧农业的广阔前景,执意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当起“种地新手”。

刚开始,得知邹泰晖要回乡下种地,很多人不理解。“都50岁了,还要扛锄头种地吗!”“人家都是从乡下到城里去,他偏要从城里还是大上海回乡下!”……面对种种质疑,邹泰晖没有解释那么多,他就是想大干一场,在年过五十知天命的时候,回到家乡的红土地上再干出一番事业来。

妻子起初也不同意:现在生活顺遂,女儿正好也出国深造,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慢下来,过安稳日子就好,为什么还要去折腾?

“我对爱人说,你让我再拼一把,能成就成,不成再说。但至少我要试试,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不后悔!”

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不后悔!”看似是给了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实则是斩断了所有的退路。只有无路可退,破釜沉舟,不留任何余地,才能真正做到不后悔。

妻子被他说服了,跟着他从高楼林立、人声鼎沸的大上海来到了遍地沃土、鸡鸣狗吠的小山村。

邹泰晖如愿以偿在南昌县蒋巷镇开始了二次创业。

“之所以选择回来,其实还是一种信念和情怀吧,我看好智慧农业这个方向,觉得广阔农村大有可为,我们江西是农业大省,我必须要为家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一点事!”邹泰晖坦言。

创业路上充满艰辛,转型做农民的邹泰晖遭遇了种种困难:资金不够、村民不愿意流转、种养经验不足……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他眼前,如同一座座大山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糟糕的现实并没有将他打败。

“我是那种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做好的人。哪怕再难,只要做了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邹泰晖说。

资金不够就想办法凑,跑银行、作抵押、要政策,邹泰晖将自己在上海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了600万,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与北京一家农业现代化科技服务企业共同合作,先后融资3000万进行农场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智能化建设,按照机械化耕种、数字化管理、生态化发展、订单化销售的模式,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

村民不愿意流转就请当地村镇干部作保,邹泰晖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农技及农机作业培训,推广先进技术,进行农机协同作业;承诺帮助传统种植户转型成为新农人,吸纳到农场做职业农民,每月支付丰厚工资和奖金;承诺以高出当期土地流转价15%的价格出资流转……邹泰晖的诚心打动了乡亲们,2021年时已经流转到13637亩高标准农田,涉及5000多户农户。

经验不足就向专业团队请教,请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机构提供帮助与支持,开展综合种养技术合作,学习侧深施肥、测土配肥、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高效移栽、高产再生稻栽插等农业新技术,结合稻油轮作、稻虾共生等特色种养模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

邹泰晖接受记者采访(央广网发 胡斐 摄)

经过不懈地努力,如今邹泰晖的智慧农场初具规模,全程实行机械化、数字化种植,粮食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粮食品质不断提升,生产的粮食从田间到舌尖全程不落地,全程可溯源,年产优质水稻超万吨。

带领老乡转型新农人 他的梦想是和乡亲们一起致富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改变了传统农业,也孕育出新农人。在邹泰晖看来,所谓新农人,不仅要有科技设备的加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有一种热爱农村热爱土地的情怀。

邹泰晖农场里的无人农机设备(央广网发 胡斐 摄)

“现在帮我打理这1.36万亩农田的,有26名‘新农人’。”说起这些“新农人”,邹泰晖如数家珍。

49岁的刘士国是蒋巷镇三洞村村民,过去打理自家5亩薄田累得够呛,顶着日头,汗流浃背,满身泥泞。如今,刘士国只需拿着手机遥控驾驶“铁牛”,农机上加装摄像头和传感器,就能即时了解农机耕作层深度、耕作面积等情况,不用下田就把地种了,靠着在南昌大田智慧农场当专职管理员,他每月能领6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几万元绩效奖。

48岁的娄助云以前在外地务工,2018年,喜欢摆弄各类机械的他听说村里来了个“种地新人”要搞智慧农业,毅然回乡加入农场。经过专业培训后,他很快上手负责农机管理维修,年收入10多万元。工作不累,幸福感满满。

27岁的范鹏以前是一名卡车司机,风里来雨里去,2020年他来到大田,专门负责无人机植保,每个月除了5000多元的保底工资外,还按亩地拿提成,年底再分绩效奖金。“一年下来能有10多万元。”提起收入,范鹏乐开了花。

新农人范鹏接受采访(央广网发 胡斐 摄)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才更离不开。

从最初的2000亩流转地到现在的13637亩高标准农田,从最初只有田埂边上5个集装箱板房,到现在各种类型的现代农业自动化设备,邹泰晖说,这些年他在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智能化建设上持续投入,并没有多少盈利,但对乡亲们的承诺无论如何都要兑现。

四年来,向村民支付近700万元土地流转款,向村集体支付管理费62万元;吸纳26名种田能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每年支付工资和奖金近300多万元;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及新型农机运用,并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农机作业合同,进行协同作业,仅水稻收割作业一项就支付近100万元的作业费用,带动周边合作社做大做强。

“做给老乡看,带着老乡干,帮助老乡赚!”邹泰晖说,他不是来家乡赚钱的,他的梦想是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邹泰晖和他的农场(央广网发 胡斐 摄)

以前凭经验,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智慧赋能。随着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时代已经到来,在科技的助力下,新时代的种田人邹泰晖信心满怀。

谈到智慧农场的未来发展,邹泰晖也有了详细计划,他打算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的模式,2022年前把粮食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0亩,三年内实现50000亩的规模。“通过一、二、三产的高度融合,让我们的农民增收、农业增值、农村增色,把这个区域真正打造成我们的鱼米之乡。”

“我觉得我是那种永远也停不下来的性格。没有任何人推着你向前走,但是自己的内心会推着你往前走。”邹泰晖说。

万亩农田孕育丰收希望(央广网发 胡斐 摄)

隆冬十二月,土地悄悄蛰伏在稻茬下休养生息,它们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绿草破土,等待着春暖花开。到那时,蓄势了一个冬天的拖拉机将像脱缰的野马,冲进稻田,尽情驰骋,耕耘美好的春天……

总监制:张军 于锋

监制:王薇 赵净

记者:王一凡 胡斐

策划:关宇玲 孙瑞婷

视频:王一凡 胡斐

设计:张慧玲

来源:央广网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

相关推荐

  • 旋耕机品牌大全

  • 最新旋耕机信息

  • 联系我们

     

    18215288822
    1658848789@qq.com
    18215288822
    qiepianj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