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邱瑞东驾驶农机在农田里播种冬小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9日电(记者陈忠华、曹国厂、杜一方)清晨六点钟,邱瑞东夫妇把五袋化肥和一袋小麦种子抬上拖拉机,穿过大地升腾起的薄雾,迎着晨曦驶向田间。
撒化肥、旋耕、播种……四亩地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工作。然而十年前,邱家四亩口粮田全靠一头牛,仅耕地就需要两三天时间。
“趁土壤墒情好,撒下化肥抓紧旋耕播种,能减少肥效损失。”52岁的邱瑞东蹲在田埂抓起一把土说,“现在想想,以前生产效率实在太低了。”
不远处,邱瑞东83岁的父亲邱运宝在侍弄苹果树,闲不住的他经常骑车到地头转一转。他逢人就讲,现在收入多了、日子好了。
邱瑞东出生在河北省新河县寻寨镇南杜兴村的一户普通农家。小时候一家六口挤在三间青砖土坯房里,冬冷夏热,外面下大雨,屋内漏“小雨”。
年轻时土里刨食的辛酸历历在目:麦收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顶着烈日割麦子,麦场上赶牛拉石磙碾麦脱粒,腰酸背痛、掌心起泡是常事。村里老话说“麦十天,秋仨月”,不过以前需要十天半月的麦收季,现在有了大型收割机,一个多小时就收完了。
南杜兴村沙质土地多,过去靠人畜耕种,看天吃饭,贫穷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2012年,新河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随后,新河县同全国一道开展脱贫攻坚。2016年至2020年间,新河县累计减贫40495人。2019年5月,新河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
统计数据显示,十年来,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愈加高质高效,无人植保机喷药、大型机械深耕精耕、灌溉管道铺到地头,邱瑞东家的小麦、玉米亩产均由改革开放前的二三百斤增长到现在的千余斤。
十年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邱瑞东一家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
10月24日,邱瑞东的妻子邱志芬在自家小院采摘成熟的柿子。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邱家小院在离村口不远的顺发巷,葡萄藤架在小院上方,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与晾晒的金黄色谷子相辉映。四间正房、四间偏房,都被勤快的妻子邱志芬收拾得整洁妥当,客厅内两米长的七彩刺绣上,“花开富贵春”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1992年结婚时,家里东拼西凑借钱盖起这处房屋,当时红砖裸露在外,屋内抹了一层白灰装饰,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一辆自行车、一个双缸洗衣机是全部家当。
2020年邱家装修一新,屋内吊顶、铺地板,外墙贴了瓷砖,添置了不少新家具和电器。儿子邱洋龙网购了50英寸高清大彩电,快递直接送上门。在国家政策补贴下,邱家去年还新添了天然气壁挂炉。
自从去年安装了宽带,家里大彩电也被“冷落”了。邱志芬喜欢刷微信朋友圈看新鲜事,还常跟儿子视频聊天。邱瑞东习惯闲时在手机上看新闻,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邱瑞东现在共种了21亩地,包括岳父家的和自己承包的,仅种地一项年纯收入3万多元。
10月24日,邱瑞东的妻子邱志芬在打扫客厅。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如果仅靠十年前那头老牛,种这么多地根本不敢想。”邱瑞东说,现在大部分农活由机器代劳,他农忙之余还可以去新河县城工地打零工。
在南杜兴村东头南渡口活塞环厂,邱志芬熟练地进行开口和定型两样工作。“家门口上班,按件计费,不耽误地里农活。”她说。
“滴咚”一声,上月工资条发到邱志芬手机上,总计7616元,是十年前的两倍多。
傍晚的南杜兴村,夕阳下一个个玉米囤立在新修的村道两侧,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儿子发信息说寄了些桃酥点心。”下了班,邱志芬骑上电动车直奔两公里外的乡镇快递点,来回十多分钟。干完农活的邱瑞东则把拖拉机停在家门口街边,车钥匙也不往家拿。“车停在路边也很安全,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逐步提升。”邱瑞东说。
2014年,邱洋龙考上旋耕机186活塞环多少钱河北中医学院,如今在河北省中医院进修。邱瑞东夫妇计划给家里添置一辆小轿车,“将来自驾出去旅游,看看祖国大好河山。”
“科技越来越发达,以后我自己管理成旋耕机186活塞环多少钱千上万亩地都有可能。”晚饭后,邱瑞东津津有味地刷着“无人驾驶”的短视频,畅想未来生活,“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