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平原沃野千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临近惊蛰,洞庭湖平原上的种粮大户开始忙碌起来,为今年的春耕生产做准备。种粮大户们反映,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旋耕机、施肥旋耕播种一体机、植保机等农机专用车,将在今年春耕备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将继续帮助农户们实现农业耕种优质高效、农业科技落地生根,成为种粮大户们在田里最贴心的助手。
“农机是田里最贴心帮手”
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欧江岔镇,刘进良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在2004年便开始进军规模种粮行业,曾荣获“全国种粮标兵”称号。
这些天,刘进良一直忙着打理家里的十多台农机车。在这些农机车中,他最喜欢的是植保机,这台2018年花费了13万余元购买的机器,是他的宝贝疙瘩。“以前也用过无人机撒播农药,但是无人机风力太大,把水稻都吹歪了。”刘进良说,药水也喷洒得不够深入,稻飞虱一类的害虫经常消灭不了。于是,在花了好几年时间,观察别人家植保机的使用情况后,刘进良最后终于咬牙买下了这台植保机。
用了两年,刘进良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满意。“你看,我用植保机,一天可以作业400亩,因为离水稻近,药水浓度不用那么高,浪费的也少,用药量比无人机植保还要少不少。”据刘进良回忆,以前用传统人工喷农药,一个人一天最多作业20亩。
两台用了9年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也是刘进良的“最爱”。虽然用了这么多年,但仍旧经久耐用,直到去年秋收完,两台机器才第一次大修,每台花了差不多1万元。
而在距离刘进良家大约100公里的湖南省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村,种粮大户吴安保正在操作着一台精量施肥旋耕播种一体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随着机器轰隆地驶过,麦秸被碾碎压平,荞麦种子也被均匀地播撒在田地里。
吴安保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台机器能一次性完成麦秸清理、开沟、施肥、播种等一系列作业,一天能耕30多亩地。如果换成传统人工作业,这些农活需要16个成年劳动力才能在一天内完成。“所以我说,农机是我们在田里最贴心的帮手。”吴安保自豪地说。
除了洞庭湖平原,湖南省还有较广阔的山地丘陵农区。这些年来,湖南的农机车产业加快发展,“小快灵”特征比较突出,很适合南方丘陵地区的农事作业。比如,衡阳市一家农机企业生产的一款履带自走式旋耕机,被当地农民称为“全能战士”,在水田、旱地、山地,都能开展除草、开沟等作业,可以满足水稻、水果和蔬菜等不同作物的耕种作业需求。此外,湖南云雁航空、高垅航空等农用无人机生产企业,也早已实现“仿地飞行”。“不管多复杂的地形,我们都能在实现仿地自主飞行的同时进行精准施肥打药。”湖南云雁航空公司总经理王国初说。
折旧速度快农民吃不消
刘进良以前在农机上吃过大亏,这些年购置新农机都格外谨慎。他2006年买了台外国品牌的收割机,价格不菲,当时花了20多万元,结果漏粮问题比较突出,修了几次也没修好,用了3年后作价5万元卖掉了。“现在买农机,要反复考察,问别人用过的好不好用,种粮收益本来就不高,吃不起这个亏。”他说。
据刘进良介绍,现在的农机更新换代太快,折旧速度比小轿车还快,用几年以二手价卖掉,与购入价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一些国产品牌的农机,不是很经久耐用,用个三四年就会出现比较多的故障,到时候不得不处理掉,很是划不来。
吴安保也认为,农机更新换代太快,基本上三四年就要更换,这背后也反映出有些国产农机的质量还是不过硬。“前些年买的收割机,就进行过多次维修。种粮收益本来就一般,农机维修花的成本还不少。”吴安保说,“不过这两年有个好事情,就是不少农机企业的‘三包’期限从一年变成了两年。”
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周一鸣说,有些种植大户尽管已经拥有总价上百万元的农机,但每年还是要不断添置新机器。比如,前两年,收割机从横向滚筒脱粒改为了纵向的,插秧机又从9寸的改为7寸的。无人机的更新速度则几乎是一年一代。很多种植大户赚来的钱,像填“无底洞”一样不停地用到了机器更新上。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王罗方认为,过去十多年来,农机补贴政策在极大推动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批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得以继续存活,现行的补贴政策没有发挥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鼓励作用。因此,首先,补贴应偏向“高精尖”,鼓励企业创新。其次,地方政府应主动而为,通过“中央财政托底、地方财政追加”的方式,对市场需求量大的农机加大补贴力度。
重技术轻售后短板待补
刘进良的旋耕机去年大修,售后服务问题让他一度头疼,前后联系了三次,才从厂家买到配件。《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机行业业内人士也提出,由于最近几年农业装备制造处于技术赶超期,一些企业存在“重技术轻售后”的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说,我国农业装备制造可以用“底子差、发展快”来形容,15年前,市面上还是以手摇拉杆为主的老式农机居多,如今已经开始步入智能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将精力放在了技术创新上,而对售后重视不够。
周一鸣说,目前,一些农机生产厂家售后断档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太快,老机器停产后,相关配件就会停产,即使两年前购买的农机,在市面上就可能找不到配件。二是销售半径大、服务半径小。由于一些外地厂家在销售当地未设立售后服务点,出现了“修一次还不够路费”的情况。
周一鸣说,目前他们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除了尽可能多地布置服务网点、尽可能多地生产零部件并保证供应外,还将精力放在了培训农民上,教授大家“三会”——会用、会修、会保养。“我们每年都要在全省举办数百场培训课,每次都有两三百人前来听课。”周一鸣说,今后,农机企业不仅是生产企业,更多的还要做好服务和技术指导的工作。
专家建议,政府应进行适度引导和管理,可以通过补贴等引导政策,确保农业设备配件和其他高消耗易短缺生产资料的保有量。同时,应鼓励企业建设区域性农机农技服务中心,提供技术和售后保障。另外,还应重视现代农业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农业生产已被细分成多个环节,因此相关培训必须突出系统性,除了要加强农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外,还应鼓励相关厂家成为培训主体。
作者:□记者 周楠 周勉 长沙报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旋耕机之家为了大家交流有关旋耕机相关知识组建了微信群,群里有技术大牛、厂家、需要购买旋耕机的客户,不确保会有你想要的 ,相信你能在圈内整合资源,拥有更多的机会可能。前100名免费,如有意着添加微信18215288822(备注旋耕机微信群)拉你入群。